趙德友 | 立方大家談專欄作家
當今世界進入高通脹、高債務、高利率、低增長時代。為應對40年以來最大幅度的高通脹,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紛紛連續提高利息率,造成長期國債收益率上升,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短缺,銀行股價大幅下跌,一些商業銀行破產關閉,一大批商業銀行面臨同樣的命運。
一、美國硅谷銀行轟然倒下
【資料圖】
當地時間2023年3月13日,美國風投型銀行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宣布破產,而在其宣布破產48小時前,硅谷銀行還在公布增發方案,以期挽回市場信心。在這48小時內,硅谷銀行股價從260美元跌至106美元,儲戶擠兌420億美元。最終這家總資產逾2100億美元的銀行,以賬面結余現金流-9.8億美元被臨時關停。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截至2022年12月末,在硅谷銀行2120億美元的總資產中,7%是現金,35%是凈貸款,55%是固定收益證券。固定收益證券有一少部分是國債,其余大部分是各種抵押貸款證券,這些抵押貸款證券都是有政府擔保的。這樣一家表面上經營良好的、以服務科創企業為主的知名商業銀行,為應對美聯儲加息帶來的債券市場波動而調整資產負債表,進而遭到擠兌,此后迅速被監管當局接管并宣告破產,可以說是美歐各國政府當前瘋狂加息下銀行業的一個縮影。
在經過了多年的低利率和規模龐大的量化寬松政策后,美國開始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擾亂了經濟運行的秩序,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美聯儲自2022年3月以來開啟了數十年來最大力度的加息進程。截至2023年3月15日,美聯儲已經連續加息8次,累計加息幅度達到450個基點。
美聯儲的瘋狂加息一方面使得儲戶更愿意買入美國國債,減少銀行存款。另一方面,硅谷銀行的大部分資產都是早期買入的固定收益產品,而當美聯儲持續加息時,這些固定收益產品的價格一般會下滑,這導致硅谷銀行在賬面上出現浮虧。假如硅谷銀行一直持有這些資產到期,那么這些浮虧就不會沖擊其資產負債表,但存款的減少迫使硅谷銀行必須籌集新的資金應對流動性的變化。假如硅谷銀行這時候不拋售手中的固定收益資產,那么其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不足以應對存款的減少,銀行的運轉會出現問題,進而導致投資者對銀行的信心出現動搖;假如硅谷銀行拋售手中的固定收益資產,那么已經存在的那些浮虧就會變成實際的虧損,這同樣會打擊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真是前有老虎,后有群狼,處處都是兇險。
面對這樣的局面,硅谷銀行選擇了第二條路,就是拋售手中的固定收益資產籌集資金,隨后出售了210億美元的證券組合,這給它帶來了18億美元的稅后損失。為了彌補相關損失并讓銀行得以繼續運行下去,硅谷銀行又開始增發新股。這樣的操作等于告訴市場自己出了大問題,而投資者則懷疑硅谷銀行的實際情況比它公布出來的要更為嚴重,于是擠兌發生了,硅谷銀行最終沒有挺過這次的劫難。
二、美國商業銀行倒閉潮尚未結束
硅谷銀行破產后,美國股市立即進入了冬季。3月10日,美國銀行業股票集體跳水,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四大銀行的股價大跌,總市值蒸發了約500億美元。
硅谷銀行不是美國唯一倒閉的地方銀行,陸續倒閉和被停盤的銀行還有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簽字銀行( Signature Bank)等等。同時,由于美聯儲加息造成政府債券的面值大幅下跌,許多銀行的資產質量受到影響,也不得不加入拋售債券資產的行列。
此外,這些區域性銀行倒閉后,市場的恐慌情緒蔓延,全美近190家銀行面臨硅谷銀行命運,擔憂未來風險不限于銀行板塊。因此,硅谷銀行的倒閉雖然沒有立即成為雷曼兄弟,卻很有可能像亞馬遜大森林里扇動翅膀的蝴蝶,未來引起美國金融市場上的巨大風暴。
三、美國銀行危機直接外溢到歐洲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事件存在向規模更大金融機構和范圍更廣的全球金融市場蔓延的趨勢。3月14日,瑞士信貸因新披露財報中的不利信息導致股價大跌,跌幅一度高達30%。在全球投資者因硅谷銀行事件精神高度緊繃的當下,瑞士信貸股價大跌進一步刺激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歐洲銀行股價普遍下跌,多家歐洲大行跌幅均在10%左右,與美國銀行板塊一度形成恐慌共振。此外,有別于硅谷銀行等美國區域和中小銀行,瑞士信貸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對全球金融穩定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為了阻止恐慌,瑞士央行緊急向瑞士信貸提供500億瑞士法郎的貸款,以“預先加強”其流動性。3月18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在瑞士當局的協調下,瑞士銀行將兼并瑞士信貸,一家老牌大型銀行將就此消失。
3月30日,因一筆價值約500萬歐元(約合3735萬元人民幣)的交易押注,德國最大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股價在德國法蘭克福股市大跌,盤中跌幅一度超14%,收盤跌幅達8.53%,引發市場對歐洲銀行股的擔憂。
四、對歐美金融體系和世界宏觀經濟的影響
2022年以來,美聯儲貨幣政策急劇轉向緊縮,并帶動各國央行加息,給全球金融體系施加了巨大壓力,出現了加密貨幣市場恐慌、英國養老金危機等事件,硅谷銀行儲戶擠兌和瑞士信貸擠兌是最新的表現。考慮到美國商業銀行在資產端持有大量國債,美聯儲加息帶來這些資產減值損失,疊加投資者和儲戶情緒的全球性大范圍傳染,可能導致風險在歐美金融體系內進一步擴散。隨著此次事件的持續發酵,尤其是美國近200家銀行存在暴雷風險,而歐洲瑞士信貸等大型金融機構同樣遭遇信任危機,美歐金融機構間出現類似2008年擠兌行為的風險不容忽視,儲戶和金融機構的共同擠兌將對存款保險制度乃至整體金融穩定形成較大沖擊。深層次的問題可能是,過去40年低通脹和金融自由化帶來的金融過度擴張在通脹和利率抬升的新環境下面臨風險暴露和結構調整的壓力。
五、美歐銀行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及啟示
總體而言,以硅谷銀行為代表的流動性危機短期對國內銀行產生實質性的直接影響有限。但導致此次危機的諸多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國金融體系之中。毫無疑問,這一事件也給中國金融的發展和監管敲響了警鐘。受疫情影響,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使得金融風險愈加易爆發、難控制,中國監管部門還面臨一些特有的挑戰。最為突出的是,高企的地方債帶來的金融財政風險、近年來房地產業不景氣釀成的金融風險。隨著疫情解禁,中國經濟正在復蘇通道,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一直是金融機構的首要任務,歐美銀行破產提醒了我們一刻不能放松對金融市場領域的監督,務必要加強監測,第一時間發現危機,解決危機,確保經濟平穩增長。
責編:陳玉堯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