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春波
當促銷戰從新能源汽車引向燃油車,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乘聯會的數據最有說服力。
3月15日,乘聯會發布統計數據,3月1日—12日,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41.4萬輛,同比去年下降17%,較上月同期下降11%。其中,新能源車市場零售13.1萬輛,同比去年增長9%,較上月同期增長15%。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可以說,乘用車的總銷量同比下滑的趨勢沒有改變,但新能源汽車銷售同比增幅卻被擠壓至個位數,在消費層面,新能源汽車對于燃油車仍無壓倒性市場競爭優勢。
進入3月份,由于國六A清庫存的壓力和新能源汽車促銷混戰的市場壓力疊加,各地政府和各車企一起下手搞促銷。乘聯會并不避諱此次車市價格混戰帶來的后果,“火爆的背后是以需求的集中釋放為代價,對后續汽車市場的正常秩序帶來壓力”。
一般而言,乘用車屬于大額、耐用消費品,具有極強的替代性,除非是特別有錢的消費者,完成一輛新車的消費之后,很難在短期內再有新的購車需求。
這也意味著,在眼前的乘用車市場混戰之后,車企將不得不面臨更加艱難的局面。
實際上,東風汽車大額補貼開啟的燃油車促銷大混戰,也讓人們深刻地了解到,不管你是國資,還是民企,只要想在汽車行業持續發展下去,并實現品牌的持續進階,就必須保持一定生產規模、產品銷售數量和市場占有率,并實現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
業內人士表示,生產規模上去,車企才有機會實現規模效益,進而降低成本和實現整體效率的提升,以贏得更多盈利空間;產品銷售出去,才能帶來更多的現金,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投資新技術、新車型的研發;有更好的市場占有率,才能有效積淀品牌,通過產品持續地推陳出新實現品牌勢能和企業發展的持續進階。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隨著買方市場時代到來,汽車行業競爭更加充分,車企只有持續地推出新車型,才能更好滿足消費者快變的個性化需求,進而獲得提升市場占有率的“武器”,支撐車企持續實現規模效益、合理降低成本和實現效率提升,進而支撐品牌進階。
此外,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積累,圍繞傳統燃油車品牌,國內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體系,它并不會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升而快速退出,考慮到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還在加碼產能建設,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仍不得不同臺競爭。
事實上,就在2018年—2020年,面臨需求下行和國五去庫存導致的市場混戰,2018年50個造車新勢力最后只剩下不到10家。同時,一些產品競爭力差、品牌號召力弱的傳統燃油車企,也不得不面對落敗和被收購的結局。
這也意味著,涵蓋整個汽車產業的大洗牌實際上已經不可避免,究竟誰將成為贏家仍未可知 ,新能源車企并不必然勝出,燃油車品牌也并不必然落敗。
但必須明確的是,不管是燃油車品牌還是新能源汽車品牌,勝出者都必須在產品競爭力、成本控制和融資渠道方面擁有明顯優勢。有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帶來銷售和生產規模上量,進而實現規模效益和獲取成本競爭優勢,更好的融資渠道,則意味著更寬、更深的資金護城河。
筆者認為,這輪大洗牌之后,現有的乘用車企業數量有望出現明顯收縮,但獲勝者的盈利能力也將比以往更加強悍。
責編:王時丹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