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賈永標 通訊員 王寧寧】2月17日,大河財立方記者自2022年度中國電競產業年會獲悉,2022年電競產業收入1445.03億元,同比下降14.01%,為五年來首次下降。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游戲工委秘書長、電競工委主任委員唐賈軍表示,過去一年,電競行業蓬勃發展,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尤其各地方政府制定并實施的產業發展促進政策,極大提振了投資者和從業者信心。
他提到,電競產業生態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有效促進數字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電競與文化傳播結合更緊密,維度更多元,層次更豐富,有效激發中華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
(資料圖)
中國電競產業收入五年來首降
大河財立方記者在現場獲悉,2022年電競產業收入1445.03億元,同比下降14.01%,為五年來首次下降。
其中,收入主要由電競游戲、內容直播、賽事活動、俱樂部經營等構成。其中電競游戲收入占比81.52%,內容直播收入占比15.28%,賽事收入占比1.32%,俱樂部經營收入占比為1.25%,其他收入占比0.63%。
唐賈軍表示,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發布的《中國游戲產業報告》中的電競產業收入數據,僅為電競游戲的收入。目前國際通行的電競產業收入主要包括內容直播、賽事活動、俱樂部經營及其他收入,電競游戲收入不在其中。為客觀完整體現我國電競產業基本情況,本報告將兩部分數據做了合并統計。
報告顯示,2022年,電競游戲收入1178.02億元,同比下降15.96%。市場整體低迷,用戶付費能力和意愿下降為主要原因。電競直播、賽事活動、俱樂部經營及其他收入共計267.01億元,同比下降4.17%。主要原因在于,受疫情影響,場館運行受阻、線下賽事停辦、贊助商熱情減弱以及觀眾減少等。
以上數據表明,目前收入構成,電競游戲占比超高,賽事直播、俱樂部經營及其他業務需深入拓展,提高占比,助力產業更加合理地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男性用戶占比56.40%,女性用戶占比43.60%。雖然目前男性用戶略多,但是預測顯示,女性用戶上升趨勢明顯。用戶年齡較為集中于25-34歲,占比達38.10%;45歲及以上最少,占比僅為8.10%。不過伴隨社會老齡化趨勢,適老化電競活動亦應引起業界適當關注。
上海舉辦電競賽事最多占比全國22.39%
報告顯示,2022年,各地共舉辦108項賽事活動,較 2021年有所減少。從舉辦形式看,受疫情等因素制約,69%的電競賽事采用線上或者線上+線下結合形式,僅有31%采用純線下辦賽形式。
從線下賽事舉辦城市分布看,上海是舉辦電競賽事最多的城市,占比全國22.39%。成都、杭州、深圳舉辦電競賽事占比全國均超過5%,成為2022年電競賽事的重要舉辦城市。
廣東、上海和江蘇為電競企業數量最為集中區域,占比分別為17.31%、9.72%、8.42%。海南、湖南、北京、浙江等地區電競企業數占比也均超過5%。
目前我國電競企業主營業務多為電競游戲研發、場館經營和賽事服務,占比分別為23.32%、23.09%和22.23%。而從事硬件設備、電競教育和俱樂部等業務的數量相對較少,因而電競產業生態建設需引起行業關注。
我國電競出海目前是以海外電競賽事舉辦為主,包括自主研發電競游戲在海外的賽事和承辦來自海外的電競賽事。一方面,以自研游戲為基礎,在海外發展電子競技賽事,掌握海外地區電子競技上游IP;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在海外承辦電競賽事能力逐年增強,也成為中國電競產業全球化的重要體現。
唐賈軍提到,2022年我國電競產業雖受疫情沖擊,依然展現出較強韌性和良好前景。新的一年,我國電競產業將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以內容建設為導向,堅持規范、多元、開放的發展道路,繼續努力更高質量的發展。
未來電競產業要抓住三個關鍵趨勢
在電競產業年會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理事長孫壽山表示,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數字內容產業作為數字時代形成的新文化業態,正在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在他看來,電競產業作為游戲產業中極為重要的門類,是數字經濟最具代表性的產業之一,因其顯著的跨界融合特性,在與體育、文創、文旅以及諸多實體經濟業態的同頻共振上展現出獨特優勢,在數字化產業和數字內容領域的發展潛力巨大。
年會現場,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宣布共同成立中國電競產業研究院。據悉,該研究院將以政、產、學、研用一化為目標,圍繞電子競技產業發展的焦點問題,通過開放合作的研究平臺推動電競產業創新發展。
據了解,未來電競工委將以中國電競產業研究院為依托,一手抓標準,一手抓研究。全方位統籌資源,及時了解掌握行業動態,強化社會責任、文化傳播、技術創新等重點方向的理論研究工作,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制定并推行電競標準研制規劃,在未成年人保護、標準體系建設、賽事規范化、人才培養等方向積極布局,進一步加快標準的培訓應用和新標準立項。
報告也提出,電競產業將持續在未成年人保護、標準體系建設、賽事規范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到有規可循、自律合規,堅持更加規范地發展。
與此同時,電競產業應充分發掘電子競技的體育屬性、文化屬性、科技屬性,拓展新品類、新內容、新模式,堅持多元化發展。電競產業要努力推動授權開放與內容合作。積極拓展新內容、應用新技術,實現破圈跨界融合發展。
責編:陳玉堯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