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經濟重在穩投資,而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輸送資金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下稱專項債)情況,備受市場關注。
根據31省份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3年預算草案報告(下稱預算報告),財政部提前下達的2023年新增專項債額度為2.19萬億元,比上一年(1.46萬億元)增長50%。這是提前批新增專項債額度首次突破2萬億元,而且占上一年新增專項債額度(3.65萬億元)比重為60%,這是全國人大授權提前下達占比的上限。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根據全國人大授權,提前批專項債額度可以在上年新增額度的60%以內,因此60%是符合規定。而提前下達占比剛好達到60%上限,意味著政策部門靠前謀劃、靠前發力穩增長的意愿更加迫切,盡快投向項目形成實物工作量,擴大總需求。從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看,今年專項債的規模仍可能較大,持平或略高于去年,但是這對于項目的篩選、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關資料圖)
“今年提前批專項債額度超過2萬億,是基于國內外形勢做出的判斷,是落實今年積極財政在政策加力提效的一大表現。預計今年全年新增專項債額度將超過去年的3.65萬億元。”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告訴第一財經。
溫來成認為,盡管當前外界普遍預計今年中國經濟保持5%左右增長,但疫情、俄烏沖突等不確定因素依然大,這就需要積極財政政策發力,其中就包括適度增加政府債務來拉動有效投資穩經濟。
國盛證券研究所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楊業偉告訴第一財經,預計今年全年的新增專項債額度在3.8萬億元至4萬億元,相比去年額度會有增長,但不會太大。因為目前地方政府債務率較高(國際警戒線為120%),如果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過大,會加大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付息壓力會更大,因此專項債額度不會有大幅上升。
“今年提前批專項債額度超過2萬億元,目的也是希望地方盡早發債,推動重大項目早落地,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從而推動全年經濟平穩發展。”楊業偉說。
從各省份獲得的提前批專項債額度規模來看,與去年一樣,今年新增專項債額度依然向財政實力強、債務風險低、項目儲備多的地方傾斜。
廣東、山東、浙江今年獲得的提前批專項債額度位居前三,分別為2975億元、2184億元和1704億元。另外四川、河北、河南、江蘇獲得的額度也超過千億。
“從區域情況看,主要是發達地區的提前批額度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額度小,與其較高的負債率、債務率形勢有關,同時與中西部近年來承接產業轉移以及承擔保供穩價職能后經濟增速高于東部有關。”羅志恒說。
由于上述提前批專項債額度已經在去年底下達至各省份,廣東、山東、河南等不少省份今年1月份已經開始發行新增專項債。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月12日,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已經超過5700億元。從資金投向上,市政和產業園、交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建領域依然是重點領域。
為了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各地也要求加快發行提前批專項債。比如山東省政府要求,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安排協調機制,加快2023年提前下達的2184億元專項債券發行,力爭上半年全部使用完畢。
今年新增專項債投向范圍新增了新能源項目和新型基礎設施,而專項債可作項目資本金范圍在鐵路等十大領域外,新增了新能源項目、煤炭儲備設施和國家級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三大領域。
不少地方要求加強相關項目儲備。比如山東要求今年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煤炭儲備設施、抽水蓄能電站、深遠海風電、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村鎮可再生能源供熱等領域項目謀劃儲備,新增支持煤炭儲備、新能源以及國家級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優質項目申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作為資本金。
強化專項債管理,提高項目質量,也是充分發揮債券資金穩投資的一大關鍵,也是各省份今年工作重點。
比如,廣東省的預算報告要求今年在專項債投資拉動上加力。積極爭取新增債券額度,優化重點投向領域,持續形成投資拉動力。加強政府債務管理,進一步推動債券發行使用管理提質增效。
北京市的預算報告提出,加強專項債券項目儲備,做好專項債券融資收益平衡方案,強化專項債券資金投后管理,壓實主管部門和項目單位責任,確保全市政府債務還本付息資金按時足額兌付。
湖南省的預算報告要求,嚴把專項債項目成熟度、合規性、平衡能力三道關口,提高發債項目質量。
溫來成表示,近幾年受疫情沖擊,專項債規模大幅攀升,風險有所增大。隨著經濟增長恢復常態,那么2024年以后可考慮適度壓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注重防范風險,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此前財政部部長劉昆在談及“十四五”時期財稅改革任務時,在完善政府債務管理體制機制方面,要求根據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需要以及財政可持續的要求,合理確定政府債務規模。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確定機制,一般債務限額與稅收等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相匹配,專項債務限額與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及項目收益相匹配。
受樓市低迷、開發商資金緊張等影響,去年地方賣地收入大降。財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73755億元,比2021年下降21.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6854億元,比2021年下降23.3%。
責編:劉安琪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2
頭條 23-02-12
頭條 23-02-12
頭條 23-02-12
頭條 23-02-12
頭條 23-02-12
頭條 23-02-12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