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銀行理財從業者在內的大財富資管從業人士,對各自行業去年存續規模增速放緩甚至是存量縮水,其實是有心理預期的——因為2022年在股、債市場輪番動蕩下,凈值回撤以致贖回加劇并不令人意外。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從多渠道獨家獲取并匯總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十家銀行理財公司(以子公司管理口徑計)的產品管理規模單月縮減約7900億元。另外,普益標準近日有關2022年四季度凈值型理財存續規模環比下降約2.31萬億至約26.65萬億(約去年一季度水平)的數據,進一步令市場夯實了理財存續規模縮水的心理預期。
【資料圖】
多家機構預計,截至今年1月末,理財規模還在小幅下降,加之短期定開產品或將在2月份至3月份迎來一批開放高峰,短期內仍將帶來一波贖回壓力。
但不容忽視的是,積極的信號已經在今年開年出現。一方面去年12月中旬以來,占市場規模多數的固收類理財收益率已顯著回升,理財公司產品破凈率,也于12月末開始持續下降;另一方面,春節假期結束后第一周,銀行理財在債券市場的交易結束了11月以來的凈賣出趨勢,恢復了對信用債和利率債的凈買入,債市行情得到一定修復。
10家理財子下半年規模增長1.18萬億
近日,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從多渠道獨家獲取并匯總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工農中建交”5家國有大行理財公司及招銀、興銀、光大、平安、信銀共10家理財公司的產品(僅以子公司管理口徑計)管理規模縮減至16.3萬億元,規模單月減少約7900億元,僅2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仍維持住了增勢。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所得數據,對比2022上半年末規模,10家理財公司下半年產品增長仍維持1.18萬億水平,但這些增量絕大多數源于股份行理財公司,而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產品規模下半年合計縮水約1000億。
從銀行理財品類來看,受債市影響,絕大部分配置債券的固收類產品在去年12月份仍保持規模跌幅之最,上述10家理財公司固收產品單月跌幅約7400億元。但從去年下半年看,這一品類規模仍維持了1.3萬億的增幅,這與股份行理財公司固收類產品增幅的強勁表現功不可沒,而5家國有大行下半年固收類產品總體微降。
占比較小的混合類產品跌幅在去年12月較此前有所擴大,下降約490億,下半年降幅約165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權益類產品規模下半年增幅明顯,半年內增長約83億元,主要源于2家國有行理財公司相關產品增長迅速,而其余公司規模變化并不明顯。
視野放眼至全市場數據,銀行理財去年四季度的降幅規模更為龐大。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2022年四季度,銀行理財(僅涵蓋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約為26.65萬億,較三季度末28.96萬億下降約2.31萬億,環比降幅達7.96%。究其原因,除了債券市場價格表現低迷帶來的銀行理財產品“破凈潮”和“贖回潮”以外,去年12月封閉式產品到期規模增加,也進一步沖擊了銀行理財存續規模。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股份行理財公司的存續規模跌幅靠前,環比下降8.45%至10.93萬億;國有行理財公司的存續規模環比下滑8.25%至9.05萬億;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含理財子)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約5000億,其中城商行環比下降7.67%至5.24萬億,農村金融機構環比下降3.16%至1.43萬億。
不過,在全市場整體存續規模大幅下降之際,也有少數機構實現規模逆勢增長。據普益標準調研,14家機構產品規模增長約1000億,這主要得益于這些機構加大了對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布局。
現金類產品也繼續成為全國性理財公司的“穩規模利器”。證券時報·券商中國獨家獲取的數據顯示,上述10家理財公司12月末合計規模較11月末增長約3600億元,較去年6月末增長約1.92萬億元。這其中,絕大多數的增幅也是來自于股份行理財公司。
2月定開產品“解封”量大
進入2023年后,銀行理財“贖回潮”的余波仍未結束,但影響較之前明顯減弱。
近日,根據中金公司和廣發證券等研究團隊預計,今年1月理財規模仍在小幅下降。中金公司研報預計,1月末全市場規模較去年末回落約3000億左右。
當然,理財的跌勢也與1月新發產品實際募集規模同比下滑有所關聯。民生證券研報顯示,1月銀行理財新發產品為1393只,實際募集規模達3386億元,同比下滑14.34%,當中或受春節效應沖擊。在新發產品中,封閉式產品募集規模為3232億元,占全部新發產品比重達95%,而開放式理財產品新發規模及數量則大幅下滑。
銀行理財存續規模跌勢何時能止住?多家機構認為,短期內理財仍將面臨一定的贖回壓力。
廣發證券預計,2月份定開型理財產品打開規模2.32萬億元,而因為破凈及業績不達標的定開型理財產品的打開規模較大,2月理財或仍存贖回壓力。中金公司也表示,短期內破凈的定開產品或將在2月、3月迎來一批開放高峰,或將帶來一波贖回壓力。民生證券預計,待到一季度結束后,贖回壓力或將相應呈現逐步緩釋的態勢。
資產端上,2023年春節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周,債券市場傳來積極反饋。其中,銀行理財結束了11月以來對債券的凈賣出趨勢,增加了對信用債和利率債的配置規模,凈買入規模由負轉正。而其他機構對于利率債、信用債、同業存單等債券的凈買入規模也均轉正。國盛證券認為,近期理財凈增持債券意味著理財贖回壓力持續減輕。
債券市場的修復也帶動固收類理財產品凈值的逐步企穩。據招商證券,去年12月中旬以來,固收類理財收益率已經顯著回升,已經保持較高的收益率水平超過1個半月。另外,伴隨理財產品凈值企穩回升,多數理財子產品破凈率連續四周下降。去年末開始,理財子產品破凈率開始持續下降,降幅較為明顯。
除了固收類產品,權益類理財產品也有積極反映。證券時報·券商中國獲取的獨家數據顯示,前文所述的10家理財公司去年12月末權益類產品總規模較11月末增長約20億元,較去年6月末增長約80億元,增幅約47%。
與此同時,近期光大理財、興銀理財、華夏理財等5家銀行理財公司陸續披露了旗下權益類產品2022年第四季度投資報告。綜合這些報告,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發現,多數權益類理財目前保持較高的倉位水平,不少理財產品配置的底層資產多數為公募基金,多數產品配置權益類資產比例超80%。
而在投資報告中,不少理財投資經理對后市保持樂觀態度,認為權益市場估值處于中長期底部區域的位置,隨著基本面數據不斷確認,市場情緒有望繼續提升。
責編:劉安琪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1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