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孟向東 通訊員 樊翠華 龐磊 王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內鄉縣委經濟工作會上傳出喜訊: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4億元,同比增長25.4%,增速南陽市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全年完成省市“三個一批”項目36個,拉動投資248億元……
內鄉縣高效空氣過濾器項目生產線
喜訊的背后,是內鄉聚力突破、全力趕超“拼”出來的成效,也是企業戰疫情、穩生產、快復產“拼”出來的結果。
“2022年,內鄉新簽約項目58個,新開工項目98個,新投產項目55個,筑牢了穩住經濟大盤的壓艙石。”內鄉縣縣長孫紅鑫說。內鄉縣樹牢“項目為王”理念,以開展“三個一批”項目建設活動為抓手,聚焦簽約率、開工率、投產率,堅定不移抓招商、上項目、興產業、優環境,推動一批重大項目簽約落地、開工建設、投產達效,讓高質量發展動能強勁釋放。
“拼”出項目建設“新速度”
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產值超2億元、當年躍入規上企業前10位,作為內鄉縣“三個一批”暨“頭部帶動型”項目的河南聚愛高分子建材科技產業園項目,創造了項目建設的“內鄉速度”。
在內鄉,像這樣的“三個一批”項目還有不少,圖文影像新材料及華福綠色包裝科技產業項目完成簽約,南陽電廠二期項目、寅興重工科技有限公司鋼構重鋼加工基地項目、牧原肉食綜合體建設二期項目開工建設,華福科技高阻隔膜、融創新合等項目建成投產……
內鄉縣飛龍公司工人在渦輪增壓器殼體生產線作業。
企業生產“鉚足勁”,項目建設“拉滿弓”。這是內鄉縣滾動實施“三個一批”、突出“項目為王”,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而邁出的堅實步伐。
該縣不斷壓實謀劃儲備、簽約落地、開工建設、投產達效各環節工作責任,實施閉環管理、分類壓茬推進,把項目完成投資額等指標進度分解到周、月、季,實現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推動項目簽約落地、投產達效,讓源源不斷的好項目落地內鄉。
緊扣項目建設“十要件”,該縣做好從立項到竣工驗收的全鏈條服務,持續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要素,全面落實落細“四保”白名單制度,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從施工保障、運輸保障、政策保障等方面入手,先后上報“四保”白名單項目64個,總投資496.96億元。
項目建設加力加速。南陽電廠總投資59.1億元的二期項目開工建設,智慧物流園的公路港、鐵路港和糧食倉儲項目快速推進,增量配電項目已為10家企業成功供電,工業蒸汽管網順利推進,能源、物流、交通等先導性、支撐性基礎設施和基礎能力持續夯實。
產業興則經濟強。該縣堅持走好存量裂變、增量聚變發展新路徑,持續做大做強裝備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造紙印刷包裝、多能互補一體化、新型建材及民爆器材五大主導產業,持之以恒延鏈、補鏈、強鏈,不斷壯大產業的量級和能級。
培優育強,招大引強。聚焦優勢資源頭部帶動,全力打造農牧裝備、新能源、生命健康、生物合成四個千億級產業園區,圍繞牧原集團上中下游產業鏈,開展全鏈條招商,打造農牧裝備千億級產業園區。
“開發區現已入駐規上企業71家,其中工業企業57家、上市公司8家。”該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萬書平說。
“拼”出招商引資“新版圖”
隆冬時節,雖然寒風凜冽,內鄉招商引資熱度卻不減,獨有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隆基、協鑫、中核匯能、通威等全國知名企業紛紛拋來橄欖枝。
去年以來,內鄉縣委主要領導率團以“拼”的勇氣、“拼”的勁頭,從長三角到京津冀,從中部地區到成渝地區、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輾轉20多個城市,搶占商機,逆行招商,催生出4個千億級產業園項目,招商成績令人振奮。
龍頭企業是產業招商的法寶。該縣運用“龍頭企業+平臺+政務服務+金融服務”模式,發揮牧原集團、電廠、仙鶴紙業、華福科技等龍頭企業“鏈主”作用,進行產業鏈招商。發軔成長壯大于內鄉的牧原集團,生豬出欄量居全國第一,已成為集飼料加工、種豬育種、生豬養殖、屠宰加工、農牧裝備、物流配送等于一體的綜合型現代化企業。
該縣堅持“項目為王、招商為要、產業為基、企業為根”,依靠牧原集團,發揚“六皮”精神,運用產業生態供應鏈思維,圍繞“十大版圖”進行招商,持續延鏈補鏈強鏈,鼓勵引導落戶企業牽線搭橋,引進上下游合作伙伴、商界朋友投資,形成了以牧原集團為核心的豬產業鏈生態圈,目前已招引供應鏈企業3887家。
與此同時,該縣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以上作為招商引資專項資金,對招商中介、以商招商、外資利用成績突出者,分別制定政策或按“一人一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進行獎補鼓勵。
截至2022年年底,全縣新簽約超億元項目73個,投資總額998.2億元,其中超10億元項目36個、超50億元項目6個、超百億元項目1個,在南陽市舉辦的項目簽約和建設推進日活動評比中居第一方陣。
“拼”出營商環境“硬實力”
抓招商,搶項目,拼的就是營商環境。
計劃投資400億元,依托牧原集團1.5億平方米的豬舍屋頂建40GW光伏板的新能源產業園產值將達千億;上海上邁公司急需拎包入駐農牧裝備產業園;西湖大學和牧原集團強強聯合謀劃的氨基酸生物合成產業園正穩步推進……眾多資本青睞內鄉得益于該縣一流的營商環境。
去年以來,內鄉縣全方位構建政企關系親清的營商環境,打造“保姆式”政務服務模式,使“低成本”內鄉成為投資興業的風水寶地。目前,全縣累計登記市場主體4萬余戶,成功入選全省第一批民營經濟示范城市試點。
內鄉牧原210萬頭生豬養殖綜合體。 本版圖片均為內鄉縣委宣傳部提供
該縣依托高標準“10+2+1”園區,超前謀劃,按照“龍頭企業+平臺+政務服務+金融服務”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投資商“拎包入駐”;堅持“土地跟著項目走”,用凈地等項目;利用增量配電工程,綜合使用大網電和光伏電,減少企業用電成本,使企業“輕裝上陣”;與停產企業、倒閉企業協調,實施閑置資產與新招引企業“騰籠換鳳”、改造嫁接,實現“園區等項目”。
“簽約一批”活動開展以來,該縣以千億工業總量為目標,發揚“六皮”精神,激發營商環境“乘數效應”。2022年簽約的58個項目中,5億元以上項目11個、10億元以上項目14個、20億元以上項目18個。
金融“活水”滴灌“強造血”。截至2022年年底,內鄉縣各項貸款余額323.2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居南陽市第1位,有力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提升。
政務服務跑出“加速度”。該縣不斷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高標準推進“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推出136個高頻事項“365”服務、“辦不成事”有訴即應服務、山東湖北兩省三市四地337項“跨省通辦”服務等便民舉措,事項承諾辦結時限壓縮了94.38%。
與此同時,圍繞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的目標,持續推進審批事項鄉鎮受理、幫辦代辦。實施“驗收即登記”“拿地即開工”“一天辦四證”“住宅項目單棟聯合驗收”等創新舉措,多部門互聯互通,提供“打包服務”,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事項壓縮20%以上,審批時限壓縮50%以上。
“立足新起點,邁步新征程。我們聚焦‘項目為王’不動搖,將圍繞‘三個一批’項目建設持續發力,以提質‘簽約一批’、提速‘開工一批’、提效‘投產一批’為南陽建強省域副中心城市蓄勢賦能。”內鄉縣委書記張智廣說。
責編:王時丹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