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段偉朵】從一煤獨大到多元發展,襄城縣在換道領跑的路上搶占先機。近年來,襄城縣持續延鏈、補鏈、強鏈,從“黑色經濟”轉型“綠色經濟”,煤基化工產業鏈越拉越長,衍生出高純硅材料和碳材料兩條產業鏈,讓打造千億級硅碳先進材料產業集群有了抓手和底氣。1月16日,大河財立方記者專訪了省人大代表,襄城縣縣長范耀江。
GDP預計突破500億元
【資料圖】
襄城縣穩居縣域經濟“第一方陣”
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到2025年形成傳統產業為基礎、新興產業為支柱、未來產業為先導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0%,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
聚焦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襄城縣已提前謀劃布局。
“近年來襄城縣充分利用煤炭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產業,培育出3條碳材料產業鏈和3條硅材料產業鏈條。”范耀江告訴記者,目前,襄城縣主導產業呈現鏈條式、集聚式發展,實現了從煤炭“黑色經濟”到煤化工“循環經濟”,再到實現硅碳新材料“綠色經濟”的轉型,正在打造千億級硅碳新材料產業集群。2022年,硅碳新材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河南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硅碳新材料產業園總產值突破5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594.2億元,同比增長21.9%。
在發展工業的同時,襄城縣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2022年糧食總產62.24萬噸,守住了糧食安全底線,并以農業“一園三基地”建設為契機,落實煙葉種植面積12萬畝,實現煙葉稅收9034萬元,保持了全省煙葉生產、稅收第一大縣位置。全縣紅薯種植面積22萬畝,總產鮮薯55萬噸。紅薯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完成投資2800萬元,500萬斤紅薯儲藏窖和1000立方米紅薯保鮮庫建成投用。
“我們多管齊下,克服疫情困難,2022年全縣經濟社會穩步發展。”范耀江介紹,2022年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增長3.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5億元,增長10.3%。此外,襄城縣被評為“河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穩居第一方陣。
2023年
力爭千億級硅碳產業集群進入“國家隊”
“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這是政府工作報告為2023年河南經濟發展定下的主基調。下一步,襄城縣將如何聚力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更高、更好、更快?
范耀江表示,襄城縣將從產業轉型、項目為王、營商環境等多個方面發力,助力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說,要從產業轉型上發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錨定“全國百強縣”目標,堅持“工業強縣”理念,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重點發展前沿新材料產業,拓展高端硅碳基新材料的發展領域,加快推進實施30GW超級工廠、20GW光伏組件、30萬噸硅碳負極材料、5GW儲能電池模組、400MW/H儲能電站、30萬噸綠色能源及10億立方氫能源綜合利用等項目,打造豫西南工業長廊的“橋頭堡”、豫西南新能源(氫能源)產業集群、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基地、“硅碳新材料”和“中國尼龍城”雙“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許昌市乃至河南省經濟增長帶和產業新名片。
從項目建設上發力,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后勁。依托平煤隆基、安彩新能、金萌科技等龍頭企業,加快單晶硅高效太陽能電池片重大技改項目、金萌年產1GW光伏組件等項目建設。
在碳基新材料方面規劃布局年產6萬噸焙燒和5萬噸浸漬等項目,把碳材料向負極材料和高端碳纖維復合材料方向發展。在硅基新材料方面建設年產1500噸半導體硅材料、年產3500噸高純硅烷氣等項目,著力打造硅材料產業園。在新能源方面加快建設單晶硅高效太陽能電池片改擴建項目、500MW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積極發展單晶硅、銀粉銀漿、邊框、組件、逆變器等產業,形成“單晶硅片—太陽能電池片—光伏組件—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光伏全產業鏈,打造光伏新能源產業集群。緊盯千億級硅碳先進材料產業發展規劃,2023年力爭千億級硅碳產業進入國家戰新產業集群。
在營商環境上發力,以優良的營商環境帶動全縣經濟軟實力、綜合競爭力、區域影響力穩步提升。具體來說,要大力支持民營經濟,保護好民營企業利益,提振民營經濟信心。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推動縣級審批事項大廳之外無審批。對標先進地區,按照減時間、減材料、減環節、減費用,推進行政審批流程再造,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提高企業和群眾滿意度的“四減一造兩提”要求,再造審批流程,確保減無可減、降無可降。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辦,實行“一次性告知、一表申報、一窗受理、一次辦好”工作機制,做到有訴即接、有訴即應、有訴必辦,切實提升群眾、企業的辦事便利度。營造良好市場環境,開展跨部門跨行業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加大對執法行為的監督。
圍繞縣域經濟發展出臺更多政策
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兩會期間,我比較關注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范耀江告訴記者,近年來,襄城縣持續探索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推動全縣“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持續推進“一園三基地”建設,鞏固煙葉產業優勢,保持煙葉生產龍頭縣的地位。積極推廣紅薯優質品種和規范化種植技術,延伸紅薯產業鏈條。
此外,完善大豆制種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培育大豆制種龍頭企業,建設省級“大豆制種大縣”。擴大辣椒種植規模,打造辣椒交易基地。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計劃,“丁營花生”“襄城辣椒”“襄城生姜”“潁橋金谷”申報“名特優新農產品”,爭創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建議從省級層面提出更加有利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范耀江表示。
責編:王時丹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