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光大證券日前內部發文,替換了三名高管的任職,公司副總裁王忠、業務總監李炳濤、業務總監董捷不再擔任公司高管。
記者獲得的光大證券最新高管分工調整的文件顯示,原分管公司自營投資、另類投資的公司副總裁王忠已不在公司高管分工序列名單中,公司業務總監李炳濤、董捷也已移出高管名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知情人士透露,王忠于2022年11月提交辭職報告,李炳濤和董捷也于2022年提交過辭職報告。三人中,董捷辭職事項已于2022年12月末發布了公告。據悉,王忠和李炳濤目前正在離任審計中。
據記者了解,上述三人的撤換,均因任職期間分管領域出現重大損失和風險。
主導MPS風險事件的前董事長薛峰被調查后,光大證券與薛峰關系較為密切的干部受到影響較大。其中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債務融資總部總經理、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杜雄飛被調查,而此次替換的三名高管中,李炳濤、董捷,均為薛峰不同求學階段的校友。
光大證券在經歷烏龍指事件、MPS風險事件以及三任董事長非正常下課后,新任董事長、監事長上任。新班子組建后面臨糾正和理順前兩任董事長——薛峰和閆峻時代留下的選人用人舊疾,以及風險和損失的責任清算。再早些時間,光大證券的人事調整,還包括研究所所長王汗青調任、子公司光大富尊董事長于薈楠降級等事件。
自營和另類投資巨虧
公開資料顯示,王忠現任光大證券副總裁,年薪250萬元。據了解,王忠目前分管光大證券的權益自營業務。
被提拔為光大證券副總裁之前,王忠擔任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部主持工作的副總經理。2015年3月擔任公司副總裁之后,王忠分管光大證券另類投資部門、權益自營部門以及采購中心。
從履歷上來看,王忠在固定收益領域、權益自營領域和PE投資領域全覆蓋,但除了固定收益外,王忠在主管另類投資部門和自營部門時均出現重大虧損。
2017年,光大證券另類投資子公司富光大富尊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光大富尊”)參與的海容通信股權項目,因其結構性投資手法以及投資失敗、敗訴模式都與同時期的MPS案十分類似,被稱為“迷你版MPS”案。
截至2021年年報,光大富尊為海容通信項目累計計提資產減值6.2億元,幾乎占到該項目7.9億投資意向金的絕大部分。
2022年7月,光大富尊董事長于薈楠受海容通信項目牽連被降職,降為一般性SVP員工。
海容通信項目出險后,王忠卸任光大富尊法定代表人,且不再分管另類投資部門,只留權益自營板塊由其分管。
分管領域收縮后,權益自營板塊也未取得理想業績。2021年,上證指數全年上漲4.8%,光大證券自營板塊當年卻虧損十幾億元。在全市場可比基金的收益率排名中,收益率中位數為5%,而光大證券以收益率負30%排名墊底。
從A股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的倉位進出數據來看,2021年自營虧損有跡可察。
比如,2020年至2021年一季度,光大證券持續逐季加倉恒順醋業(600305.SH),尤其在三、四季度分別加倉400萬股、990萬股,而2020年三、四季度正是恒順醋業股價加速趕頂之季。
至2020年四季度末,光大證券持有恒順醋業達到2600余萬股。此后恒順醋業股價便一路下滑。2021年二季度光大證券減倉近一半,四季度小幅減倉,至2022年一季度,繼續大幅減倉,季末減出前十大名單。從光大證券進出時機來看,恒順醋業上的權益自營投資,損失不小。
另外,公開數據顯示,自營倉一部分股票的持股周期,追漲殺跌的“散戶式”操作風格也很明顯,未顯現出專業機構應有的投資水平。比如2021年二季度,新進樂普醫療(300003.SZ)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三季度砍倉退出前十大股東,持股周期不超過三個月。
至2022年,據記者了解到,王忠負責的自營投資賬戶操作也未踩準市場節奏,年內在上證指數的數次波底和波峰,都出現了與大盤指數反向操作的情形。東方財富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和三季度,光大證券進入前十大股東的股票市值,創2015年來新低。
薛峰嫡系李炳濤卸職高管
另一名被替換掉的業務總監李炳濤,早在2021年即已調回總部賦閑。據記者了解,李炳濤是光大證券前董事長薛峰山東大學校友,早年曾在摩根大通工作,曾任證監會機構管理部副處級干部。在薛峰于2014年調任光大證券董事長后,李炳濤跟隨其來到光大證券總部,擔任光大證券辦公室主任,數月后被提撥為業務總監,并被派駐香港執行收購新鴻基金融集團,以及整合光大證券香港各子公司的任務。
李炳濤曾為光大證券在香港的總負責人。其擔任的職務有光證金控董事、總經理,光大新鴻基執行總裁兼行政總裁。
2021年10月左右,李炳濤從香港被調回到上海,光大新鴻基執行總裁兼行政總裁的職位被卸除,一直以業務總監的職位繼續留在總部。
第一財經記者2021年了解到,李炳濤由香港返回上海之前,因被舉報在香港以權謀私,公車私用,濫用職權任人唯親、隱瞞不良、婚外生子等問題,遂被調回上海。2021年11月,光大證券以李炳濤多次違反規定乘坐飛機頭等艙為由,被處以黨內嚴重警告處罰。
據記者了解,2022年4月,光大集團召開全員警示教育大會,李炳濤作為反面教材被點名批評。
2015年,李炳濤操刀收購新鴻基金融集團,光大證券以超過40.95億港元收購其70%股權,估值達到31倍PE。這項并購,使光大證券賬面產生了近13.47億元人民幣的商譽,引發較大爭議。光大證券分別于2014、2017及2019年對該項資產計提較大數額的商譽減值。
在收購新鴻基集團的過程中,交易協議的一項重要認沽權條款未按規定披露,該認沽權條款保證了賣家剩余30%股權繼續被光大證券收購的權利,而光大證券不得不在五年后繼續收購業績并未兌現的新鴻基集團剩余30%的股權,相應對價超過了26億港元。光大證券最終收購新鴻基集團的對價近70億港元,而新鴻基集團為其貢獻的利潤僅為1、2億港元左右,同時新鴻基集團還面臨8億左右巨額不良貸款。
2022年年初,這一認沽權股權條款未及時披露,與MPS收購協議重大潛在風險未及時批露事兩件事件合并,被監管部門處以信批違規的警示罰單。
2021年11月,光大證券撤銷了李炳濤的光大證券在港平臺公司——光大新鴻基的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職位,改為由李明明接任。
光大證券香港板塊的管理問題在監管部門檢查中得到體現。2022年6月,子公司中國光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被香港證券監會譴責及罰款380萬元。香港證監會發現,光大證券在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間,沒有實施充足及有效的制度和管控措施,以防范及減低與第三者存款相關的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風險。
分管領域重新整合
1月6日,光大證券公告,聘任汪沛為業務總監,據記者獲得的公司文件顯示,汪沛作為新提撥的高管,將分管權益投資交易部、光大富尊公司、金融創新、債券銷售以及固收外匯商品部。
其中,只有權益投資交易部原為王忠分管。“跟公司自營資金有關的,基本都交給了汪沛分管”,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從分管領域來看,光大證券對汪沛寄予了較大期望。據公開信息,汪沛,1976年生,此前任光大證券資管公司總經理。但汪沛目前的職位為業務總監,與王忠的副總裁還差了一個級別。
據了解,董捷已55歲,其分管的投資銀行業務板塊儲備項目嚴重短缺,被公司內部考核為“不稱職”。
公司文件顯示,原董捷分管的投資銀行總部、投資銀行質量控制總部、并購融資部、債務副資總部、光大幸福租賃公司,則全數移交給公司總裁劉秋明分管。除此之外,劉秋明還分管資金管理部、企劃與經營管理部。
而此前由劉秋明分管的財務管理部則轉由公司副總裁梅鍵負責。2022年4月,光大證券包括董事長閆峻、監事長劉濟平在內的六名黨委委員被問責,劉秋明在報銷問題上因違反八項規定受到誡勉談話。此次劉秋明不再分管財務管理部,或與此事有關。
責編:王時丹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10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
頭條 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