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一直是市場關注焦點話題,其中,化解隱性債務又是重中之重,對此財政部有了最新表態。
(資料圖片)
近日,財政部公開了幾份對2022年政協委員提案回復的函,其中就有兩則涉及到隱性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其中在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方面,財政部表示,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依法實現債務人、債權人合理分擔風險。
經過多年強監管,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曾公開表態,隱性債務增長勢頭初步得到遏制,存量隱性債務也已經化解三分之一以上,隱性債務風險穩步緩釋,總體可控。而終極目標是實現全國范圍全面消除隱性債務。
堅持中央不救助,打破兜底預期
所謂隱性債務,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者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而舉債主體往往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也被稱為“城投”)。
由于部分官員過度舉債謀政績等原因,前期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快速增長,規模較大,風險加大。
2017年以來中央強化隱性債務監管,一方面遏制隱性債務增長,另一方面積極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不少地方制定具體化解隱性債務方案,目前財政第一大省廣東在去年率先實現全域隱性債務清零,另外北京和上海也被納入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
不過對于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在近些年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長乏力的背景下,隱性債務化解面臨不少挑戰。其中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堅信,對于這些隱性債務,最終中央政府會“買單”,一些金融機構也認為政府會最終“兜底”。
近日財政部網站公開的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0072號提案答復的函,其中在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方面,再次表態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
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期兩度表態,打破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兜底預期。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為了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財政部一直強調地方政府舉借債務堅持中央不救助、堅持誰舉債誰負責,這避免道德風險,促進地方理性舉債。而目前隱性債務主要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舉借,其中一些金融機構認為政府會最終兜底,才會推波助瀾違規放貸,對此就要真正打破政府兜底幻覺,對失去清償能力的要依法實施破產重整或清算。
當然,在化解存量隱性債務中,地方也注重防范“處置風險的風險”,防止在處置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金融風險。
除了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外,遏制隱性債務增長也是當前監管的一大重點。
財政部在上述答復函中介紹,嚴堵違法違規舉債融資的“后門”,著力加強風險源頭管控,硬化預算約束,要求嚴格地方建設項目審核,管控新增項目融資的金融“閘門”,強化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債務融資管控,嚴禁違規為地方政府變相舉債,決不允許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
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方向不變
無論是遏制新增隱性還是化解存量隱性債務,都繞不開舉債主體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改革,而決策思路一直比較清晰,即分類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
財政部在上述回復函中表示,規范融資平臺公司融資管理,嚴禁新設融資平臺公司。規范融資平臺公司融資信息披露,嚴禁與地方政府信用掛鉤。分類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剝離政府融資職能,妥善處理債務和資產。防止地方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平臺化”。
財政部在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0272號(財稅金融017號)提案答復的函中,更詳細介紹了分類推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轉型。
財政部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轉型劃分為三類:對承擔政府融資和公益性項目建設運營職能的融資平臺公司,推動各地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歸并同類業務,剝離其政府融資職能,轉型為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城市運營等領域市場化運作的國有企業;對只承擔政府融資任務且主要依靠財政資金償還債務的“空殼類”融資平臺公司,要求各地一律按法定程序撤銷;對承擔一定政府融資職能的其他國有企業,取消其政府融資職能。
多位專家表示,實踐中一些地方資金缺口大仍需要依賴城投公司替政府融資,這就導致剝離政府融資職能比較困難,部分城投公司難以真正市場化轉型。近些年一些城投公司經營困難,為政府融資形成較重的債務負擔,再不能厘清政府和平臺關系、解決債務歸屬問題,很難市場化轉型。
財政部在上述00272號回復函中表示,推動融資平臺公司盡快轉型為市場化運營的國有企業、依法合規開展市場化融資,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干預融資平臺公司日常運營和市場化融資,不得將公益性資產、儲備土地注入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承諾將儲備土地預期出讓收入作為融資平臺公司償債資金來源,不得利用政府性資源干預金融機構正常經營行為,要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妥善處理融資平臺公司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
劉昆近日在談及未來規范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轉型時稱,將進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預期,分類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推動形成政府和企業界限清晰、責任明確、風險可控的良性機制,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上述政企良性機制實際上涉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的實質,即從根本上解決地方債務風險問題,就要解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要確定政府職能邊界,近乎無限責任政府必然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快速擴張。
責編:王時丹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