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壬寅年末,2022即將收官。
值此年終歲末之際,大河財立方推出“盤點2022”系列策劃報道,帶你一起回望A股和豫股的2022。
(資料圖片)
【大河財立方 記者 唐朝金】隨著2022年進入最后一周,A股的2022年也將正式走進歷史。
回首一年來,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新冠反復的情況,A股在2022年經歷先跌后漲、再跌再漲的反復震蕩下行局面,不少行業上市公司基本面與二級市場股價遭到“雙殺”。
但同時也要看到,經過三十多年努力,在注冊制的推動下,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5000家,年內融資規模也實現新高。此外,隨著強制退市的實施,中國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正在邁入新階段。
上證年內下跌15% ,白馬股繼續縮水
對于即將過去的2022年來說,由于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等因素的多重影響,已經連續收獲年線“三連陽”的A股,在2022年大概率要以“綠”收尾。
WIND數據顯示,2022年A股從3649.15點開局,此后一路走低,至4月28日創下年內新低2863.65點。這之后,上證綜指強勢反彈,但在7月之后,又進入下跌區間,并多次打響“3000點保衛戰”。
截至12月26日收盤,上證綜指收3065.56點,同年初相比下跌15.99%。而這也意味著自2019年以來,上證綜指已經連續三年收獲大陽線的局面正式打破。同時,深成指和創業板指年內累計下跌26.55%和30.67%。
在大盤震蕩下行的背景下,行業板塊的走勢也難言開心。
截至12月20日,A股年內僅有7個行業實現上漲(去年全年有20個行業上漲),且沒有一個板塊漲幅超20%。漲幅最高的是家用電器行業,累計漲幅19.83%,其中,小家電板塊貢獻最大,漲幅達121.93%。煤炭行業、社會服務行業漲幅分別為12.54%、9.48%。
從個股表現來看,截至12月20日,A股年內實現上漲的股票共有1253只,占整個A股總量的24.85%。其中,市值低于500億元的個股有551只,占比43.97%;市值超千億的股票僅有33只,占比2.63%。
不難看出,成長風格的公司股價表現更為出色。2022年A股十大牛股中,北交所上市的倍益康排名第一,年內漲幅達2718.69%;其次是弘業期貨,漲幅為445.15%;綠康生化漲幅為330.64%,位列第三。
截至12月26日,A股市值最高的公司依然是貴州茅臺,為2.15萬億元,不過其市值年內已跌去15.44%,與第二名工商銀行(1.44萬億元)差距進一步縮小。同時,貴州茅臺仍是A股最貴的股票,12月20日收盤價為1715元/股,第二名則是科創板大牛股禾邁股份,為858.91元/股。
A股突破5000家,融資規模創新高
11月22日,A股迎來歷史時刻。
這一天,隨著鼎泰高科、矩陣股份這兩只新股登陸深交所,A股存量上市公司數量正式突破5000家,總市值已突破85萬億元。
從整個A股全年的數據來看,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A股市場推動完善多元融資支持機制,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IPO融資規模創出歷史新高,實施注冊制的科創板、創業板成為年內IPO融資的主力軍。
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2月27日,A股市場通過IPO、增發、配股、可轉債等方式融資總額達到15964.82億元,與去年全年相比下降10.04%。其中,年內共有416家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不包括轉板及重組并購的4家公司)融資額達5780.49億元,與2021年全年的522家IPO融資額5426.43億元相比上升6.52%,創出歷史新高。其中今年A股最大單IPO為中國移動回A,單筆募資額度達到519.81億元。
此外,2022年內,A股共有335家公司增發融資額達6748.63億元,與2021年全年相比下降24.86%;年內共有9家公司實施配股融資額為615.26億元,與去年全年相比增長24.71%。
從行業上看,融資規模最高的行業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注冊制的科創板和創業板成為A股首次公開發行(IPO)市場的主力,有效推動了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統計顯示,上述年內首發上市的406家公司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達325家,占比超過八成。在科創板,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數量占比約九成,相關融資額合計達2415.18億元,占比98.09%。從各大板塊來看,科創板和創業板成為A股IPO市場的主力。按IPO數量計算,創業板和科創板分別以143只新股和119只新股排名前兩位,約占A股IPO總數量超過六成。按融資額計算,科創板和創業板分別以2462.12億元和1755.72億元排名第一和第二位,占A股總融資額的73.5%。
根據普華永道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A股IPO融資額位居全球股市之首,這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韌性、眾多科技企業的脫穎而出以及鼓勵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紅籌公司回歸A股。
此外,注冊制改革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據普華永道預計,2023全年A股市場IPO數量將達400~460家,全年融資額有望再創新高,達到5900億元~6520億元。
強制退市數量翻倍,A股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2022年,隨著注冊制的深入實施,強制退市成為這一年A股的熱詞。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26日,共有46家A股公司被實施摘牌退市,這一數據較去年足足翻了一番。
需要說明的是,自2019年以來,A股“只進不退”的局面打破以來,退市上市公司的數量連年增長,2019到2021年退市數量分別為10、16、23家。
從2022年退市的公司原因來看,多數企業退市是因為經營惡化,2021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也有部分企業因年報難產及年報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有關。
退市的企業中,*ST數知、*ST當代等退市原因均提到公司2021年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ST濟堂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最近一年年度報告;*ST金泰最近一個年度營收低于1億元,凈利潤為虧損。
隨著注冊制的實施,這一數據有望繼續擴大。根據wind數據顯示,若按三季度數據測算,有56家A股上市公司可能觸發“凈利潤+營業收入”財務類退市指標,35家公司可能觸發“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審計凈資產為負值”的財務類退市指標。若四季度這些企業的業績不能快速合規扭轉,預計將有82家企業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
為了規避退市,2021年不少瀕臨退市企業開始通過“突擊銷售”的方式提升業績,通過資產重組方式提升公司質量,但實際結果并不理想。2021年11月,滬深交易所發布了《營業收入扣除指南》,這是繼2020年12月,滬深交易所發布從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違法類四個方面推出更嚴格的退市新規后的又一重要舉措。旨在明確財務類退市指標中營業收入具體扣除事項,提升財務類退市指標可執行性,落實落細退市新規。防止“殼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規避退市,促進市場出清,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另外,證監會已于2022年11月末制定下發《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也將深化退市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強調在出口端,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堅決把“空殼僵尸”和“害群之馬”清出市場;優化上市公司破產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條件且具有挽救價值的危困公司通過破產重整實現重生。
創新高!年內超1100家上市公司擬回購股份
從歷史經驗看,每當市場整體跌幅較大,公司股價也出現明顯下跌時,A股往往能掀起一波回購潮。
今年也不例外。隨著大盤震蕩下行,從今年年初以來,上市公司回購股票的熱情就持續高漲。
據Wind統計,今年以來,超1100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預案,按回購金額上限計算,擬回購規模超1600億元。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回購方案實施也在加快。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超1200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回購進展或回購完成公告,累計回購金額近1600億元,并創下歷史之最。
具體來看,中國平安、招商蛇口、榮盛石化、寶鋼股份、美的集團、京東方A、順豐控股、中國聯通、恒力石化等多家公司回購金額超20億元。中國石化、比亞迪、巨人網絡、中聯重科、上汽集團、三六零、海爾智家、海康威視等多家公司回購金額在10億元以上。
位居年內回購預案規模首位的美的集團可謂是A股的“回購王”,自2018年以來,美的集團曾多次對公司股票進行大額回購。2021年2月,美的集團啟動上限高達140億元的股票回購計劃,為A股史上的最大回購案。不過,回購結果顯示,美的集團累計回購了9999.99萬股,最高成交價為95.68元/股,最低成交價為80.29元/股,支付總金額為86.64億元,與140億元的上限相差較遠。
除個別情況外,多數公司在股票回購預案發布后,往往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公司估值也能得到明顯提升。從整體來看,A股回購潮主要集中于階段性底部或估值大幅下跌時期,短時間內對市場信心提振作用明顯。中長期看,據國盛證券研究,在上市公司回購預案半年后、一年后分別達到3.08%、5.02%的超額收益,這也意味著公司回購對股價的確具有較明顯的刺激作用。
對于今年上市公司的回購熱情,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肖玉航表示,上市公司股份回購是上市公司維護自身價值、增強市場信心的重要工具。公司回購股份對市場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近期上市公司股份回購頻頻,也側面反映A股估值已回落到一個具有性價比的區間。
展望2023,機構投資者認為慢牛正在回歸
隨著時間進入2022年最后一周,各大機構先后公布了對于2023年的A股預測。從目前的預測來看,多數機構給出的預測謹慎樂觀,多家機構預計未來一年國內將會保持寬松的流動性,A股整體偏低的估值疊加較強的經濟修復動力在這種環境下,慢牛行情或會回歸。
光大證券年度策略報告認為,即使當前市場已經有所反彈,但A股資產價格仍然相對偏低,盈利修復會是支撐市場最核心的動力,疊加信用修復與微觀資金的流入,市場上行將會有較高確定性。
興業證券則表示,2023年,上市公司整體盈利有望改善;伴隨著增量資金信心的逐步恢復,A股市場有望迎來結構性機會。
光大證券也認為,從2023年二季度開始,經濟與企業盈利或許都將出現實質性改善,屆時市場會有更大投資機會。
此外,中信證券也認為,2022年11月防疫政策優化和地產支持發力已明確政策預期拐點,改善市場風險偏好;預計2023年3月歐美加息結束,人民幣匯率逐步升值,A股有望震蕩回升。
對于即將到來的2023年,哪些行業的投資機會更大呢?
前海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2023年隨著我國經濟面逐季回升,全年GDP有望重回5%以上,市場擔憂的房地產市場風險也將得到有效化解,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穩健有力,財政政策也將更加積極,推動經濟復蘇。從投資方向來看,預計消費、新能源和科技互聯網三大方向依然是經濟轉型最受益的三大方向,在2023年有望出現輪番表現的走勢。
而華泰證券鄭州相關分析師在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則表示,2023年A股有望從重視龍頭、高現金流的投資思路,向圍繞科技自立自強、安全發展、高端制造、硬科技、專精特新5個關鍵詞構建的新選股思路轉變。投資者可重點布局高端制造、醫療醫藥、新能源、自主可控、軍工等方向。
見習編輯:楊薩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