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唐朝金)作為鄭州高新區謙祥萬和城小區棒山姆超市的老板,過去的20多天,李萬科的每一天都是從晚上10點開始的。
每晚22時,李萬科會帶著小區微信群里幾百戶業主的“期待清單”發動面包車,和合伙人一起奔赴鄭州四環外的一個個市場,開始為第二天的社區保供備貨。
“疫情之前,我們超市一樓是百貨、零食,二樓是蛋糕房。疫情開始后,看到顧客微信群里,大家每天都在為吃飯發愁,我們一商量,就決定為小區保供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因為每一個市場只讓一家賣菜,所以我們必須晚上10點就出發,到市場之后,還需要排隊才能購買。等裝完車回到店里,一般都是早上3點多。”李萬科說,這時候他和小伙伴才能休息。
【資料圖】
在經過4個小時的休息之后,早上7點,李萬科就開始把到店的肉類、蔬菜、水果進行分類打包。
“我們會根據每天進菜的種類進行分裝,一般一個蔬菜包售價40元,里面包含了近10種蔬菜。疫情最開始時,我們給大家送的蘿卜、白菜、土豆、洋蔥為主,后來考慮到大家的口味,結合市場供應的情況,這幾天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青菜等。”李萬科說。
分裝打包的活兒在李萬科看起來最為繁重:每一個蔬菜包、水果包不僅要給足量,還要在蔬菜包上注明微信名、樓棟和戶號。“這個工作占到了我們工作量的80%”。
為了給小區更多業主提供上蔬菜包,棒山姆超市旁邊因疫情無法回家的3位鄰居也加入到分裝打包的工作中。
“他們都是義務勞動,給錢都不要,只為讓更多業主吃上蔬菜、水果。”李萬科說。
就算是這樣,他們每天也只能滿足150個家庭的供應。“打包完還要配送到小區門口,再多真弄不出來”。
據李萬科介紹,疫情期間,他的超市不僅沒有提價,部分商品甚至比疫情前還低。
“疫情開始時,我們的干面條2元/斤進,2元/斤賣。疫情第三天,店里所有的調料,全部打八折。拿排骨來說,別人賣35元/斤的時候,我們賣25元/斤,昨天(11月3日)有的店已經漲到了50元/斤,因為進價高,我們賣27元/斤。”李萬科說。
之所以這樣做,李萬科有自己的解釋:“我們是一家店,要做的是長期口碑。當下因疫情而做的保供,是為了讓更多業主吃上新鮮蔬菜、水果。如果我們為了掙錢去提價,第一我們良心過不去,第二疫情總會過去,如果我們那樣做了,到時候人家會罵我們,說我們在發國難財。這和我們開店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責編:陳玉堯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