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賈永標)年內最貴新股今日開啟申購,企業成色幾何?
9月19日,科創板新股湖北萬潤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潤新能)開啟申購。記者注意到,該股最終定價為299.88元/股,以此計算中一簽要繳款14.99萬元,這也是2022年內A股最貴新股。
【資料圖】
資料顯示,萬潤新能是國內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頭部企業,目前該公司已成為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鋰電、億緯鋰能等眾多知名鋰電池企業的供應商。
“萬潤新能所處行業下游動力電池、儲能和新能源汽車都面臨極高的景氣度,是當前不可多得的熱門賽道。按2021年萬潤新能扣非凈利潤靜態計算,此次發行后市盈率約為75倍,并不顯著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林瑋表示。
發行情況火熱,超募資金達51億
萬潤新能公告顯示,本次發行價格299.88元/股,發行2130.3795萬股的新股,若本次發行成功,預計公司募集資金總額63.89億元,將超募51.27億元,是擬募資金額的5.06倍,扣除發行費用后,預計募集資金凈額61.46億元。
據悉,本次發行定價對應公司2021年461倍市盈率,從靜態估值上,明顯高估。
根據發行計劃,萬潤新能募集資金12.62億元,其中8億元用于宏邁高科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材料項目、6208.83萬元用于湖北萬潤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研發中心以及4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招股書顯示,萬潤新能專業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用于制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產品的核心材料磷酸鐵鋰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
財務數據顯示,萬潤新能2019年、2020年、2021年營收分別為7.66億元、6.88億元、22.29億元;凈利分別為-7338.57萬元、-4461.16萬元、3.53億元。
該公司同時提到,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約為66.8億元至78億元,同比增長483.22%至581.01%;預計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約為7.4億元至8億元,同比增長304.44%至337.23%;高增長主要系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旺盛以及公司產銷規模的擴大,帶動公司營業收入大幅增長。
寧德時代、比亞迪貢獻八成營收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對中國鋰電池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銷量的統計和分析,2018年,萬潤新能市場份額位于行業第二位;2019年、2020年,該公司市場份額位于行業第三位。
萬潤新能同時提到,公司的客戶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鋰電、億緯鋰能和萬向一二三等知名電池廠商。
細分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萬潤新能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8.87%、84.56%和92.21%,其中公司對寧德時代及比亞迪的銷售金額,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合計為70.09%、68.12%和80.63%。
對此萬潤新能也直言,若主要客戶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未來公司對上述主要客戶的收入占比可能進一步提高。若未來主要客戶因經營不力或調整供應商范圍等原因,削減對公司的采購量,或者因產能無法滿足下游需求,導致主要客戶流失,都將對公司的持續成長和盈利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在風險因素環節中,萬潤新能還披露公司營業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在50%以上,占比較高且較為穩定。受供需關系變化及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公司原材料市場供應及采購價格出現一定波動性。
根據Wind公開數據顯示,碳酸鋰市場價格由2021年初的5.3萬元/噸上漲至2021年末的27.5萬元/噸左右,價格大幅上漲418.87%。如果該公司主要原材料價格短期內出現大幅波動,將直接影響生產成本,進而給公司生產經營與盈利能力帶來影響。
在林瑋看來,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鋰電等龍頭企業成為其合作伙伴,也代表了頭部企業的認可。結合公司所處賽道與自身成長性,他認為這一估值處于合理區間。
新股破發相關風險需防范
同在資本市場浮沉,投資者們的悲歡并不相同。
9月19日,發行價237.50元的華寶新能在創業板上市。該股上市后,成了今年以來第14只發行價超過百元的新股,且發行價僅次于230元的納芯微,位居第二。
不過,截至當日收盤,華寶新能股價收跌11.37%,這也引發了不少投資者的埋怨,有人在股吧中直言:“好不容易中一次簽,本以為能吃肉沒想到卻要割肉。”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9日,一共有279家新股成功上市,記者選取一周交易日為觀察維度發現。有新股累計跌幅高達32%,也有新股上漲幅度達61%。
對此一不愿具名的證券分析師表示,在絕大多數的時間段,新股上市后都會有不錯的表現,因此一直有著“弱勢炒新股”的說法。不過對于投資者而言,仍然要注意隨著全面注冊制的推行,新股的稀缺性不復以往,投資前仍要注重企業的基本面成色。
2021年9月1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對《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進一步優化了科創板新股發行承銷制度,促進買賣雙方博弈更加平衡,引導投資者審慎參與網下發行。行業自律機構、社會公眾、媒體要加強對新股詢價過程的監督。
“新股定價機制不斷進化,反映了買賣雙方的博弈使得定價更加市場化。尤其是對于一些科創型公司而言,其價值雖然會出現大幅波動,但終歸會隨著時間而回到合理的區間,投資者應該理性參與。”上述人士表示。
責編:王時丹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