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決戰那一天,8月28日(1998年),我們都在場。27號,香港股市的交易量是36億港元,28號是798億港元,一天的交易量增了20倍,大家可以看到國際資本的沖擊能量有多大。”近日,在“讓歷史告訴未來:亞洲金融危機二十五周年的回顧與啟示”國際研討會上,作為親歷者,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回憶道。
亞洲金融危機于1997年7月從泰國爆發,在東亞各國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延續一年有余,到次年8月香港聯系匯率保衛戰達到高峰。1997年10月,國際熱錢開始攻擊聯系匯率制度,政府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抬高融資成本的辦法應對,但又造成股市大跌,熱錢通過沽空股指仍能獲利。這使得更多的對沖基金看到賺錢機會,形成狼群效應,在次年(1998年)8月卷土重來。
朱民在研討會上稱,他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發現,經濟金融危機其實是六種不同根源的危機:一是實體經濟危機,主要是由通貨膨脹的急劇上升和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等引起;二是金融危機,當流動性發生逆轉時,資金鏈斷裂,形成金融危機;三是政策危機,包括危機前的宏觀政策失誤以及危機開始時應對政策的失誤;四是外部攻擊性導致的金融危機;五是外部資金變動引起的危機,大部分是因為美聯儲利率變化引起外部沖擊;六是全球危機。
“當危機來的時候,你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危機,判定危機的性質特別重要。”朱民表示,目前從全球來看,六種風險都在積累、都在高位。
“通貨膨脹在高位,大宗商品價格在高位,實體經濟沖擊很大,美國已兩個季度技術性衰退,下一步怎么走?美國的股市已是百年高位,全球的政府債務是百年高位。高債務、高股市、高泡沫,在此情況下,金融的脆弱性是很高的,而政策危機的風險也在加大。”朱民強調。
朱民表示,與此同時,不排除惡意攻擊的可能性,這個風險仍然存在,美聯儲利率變化容易引起外部資金的波動。“全球資本的力量比25年前要大不知道多少倍,對沖基金的力量大了無數倍。而系統的脆弱性有加強的地方,有脆弱的地方,在新的環境下有新的脆弱性。”他稱。
“這些風險都在積累,都在高位,我們要有高度警惕的意識。”朱民認為,危機一旦發生就是全球危機,“所以各國之間協調,特別是中美的貨幣政策協調,以及亞洲區域之間的協調,把自己的家園門口管好,在今天這個時點上仍有很重要的意義。”
責編:高帥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1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20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
頭條 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