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克瑤
2022博鰲亞洲論壇落下帷幕,諸多話題引起熱議,轉型金融就是其中之一。論壇期間,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在接受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指出,未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重點就是要推動轉型金融發展。
目前轉型金融仍沒有統一的定義,“轉型金融”概念由國際經合組織(OECD)2019年提出。根據國際經合組織的闡釋,服務于可持續發展目標轉型的融資活動都可以視為轉型金融范疇。不過,基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等背景,近年來國際社會更多將轉型金融界定在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轉型的金融支持。
在我國,轉型金融跟綠色低碳發展有較大關聯度。人民銀行2022年研究工作電視會議指出,要以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為主線,繼續深化轉型金融研究,實現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的有序有效銜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據了解,人民銀行正牽頭推進制定轉型金融政策框架等工作。
筆者認為,盡管國內外將轉型金融的重點圍繞低碳轉型進行,但未來我國轉型金融的發展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隨著我國經濟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大量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再加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壓力,包括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轉型在內的轉型訴求都困擾著傳統產業,每項轉型任務的背后都需要資金支持。因此,我國的轉型金融不能限于綠色低碳發展,而是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主線周圍要有更多配套。
如果將傳統產業的轉型需求拆分會發現,綠色低碳發展將是所有轉型需求滿足后的結果之一,并非目的或手段,因為產業形態、邊界不斷變化,所謂的傳統產業轉型無非是解決產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人類現有的科學認知范圍內,綠色低碳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轉型金融將來也會起到助力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拋開綠色低碳發展的轉型結果,傳統產業的轉型過程需求多種多樣,比如業務轉型,傳統產業可以利用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并購重組基金等資本手段;比如數字化轉型,傳統產業可能會需要科技金融、技改獎勵等支持。
上述資本、金融、財政獎勵等工具都是用來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服務。所以,轉型金融政策框架應該包含已有工具,綜合梳理已有工具并“穿針引線”,再結合產業轉型所需但缺失的金融服務進行金融工具創新,最大限度覆蓋產業轉型全生命周期,為產業轉型提供系統化的金融政策解決方案,最終實現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我國的轉型金融政策框架還可以嘗試嵌入非金融類政策服務,將科研、人才等政策內容“打包”。從業界實踐來看,部分產業轉型問題不單單是資金問題,轉型方向、技術研發、人才隊伍同樣重要,這就意味著轉型金融需要相應的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配套服務作支撐,如能盤活傳統產業既有資產,轉型金融發展有望事半功倍。
值得注意的是,轉型行為自帶風險因素,轉型金融的探索也無法回避風險問題。在筆者看來,風險來自不確定性,轉型金融政策框架可考慮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既能方便用戶,又能協助監管方用科技力量縮小甚至消除不確定性。或許,未來的轉型金融政策框架就是一款全流程數字化的金融政策工具。
責編:陶紀燕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4-24
頭條 22-04-24
頭條 22-04-24
頭條 22-04-24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2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
頭條 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