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丁倩)鐵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經理。2022年伊始,基金經理新一輪離職潮起。
記者通過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11日,公募行業已有90位基金經理離職,同比增長超30%。離職名單中,不乏多位“頂流”和重量級投資人物。
職來職往本應是行業快速發展階段必然面臨的現象,屬于正常的新陳代新,然而,在近年來基民規模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基金經理們的變動頗受關注。
那么,基金經理為何選在2022年一季度紛紛離職?基金經理離職后,持有對應基金的基民們,如何選擇去留?
年內90位基金經理離任,
不乏多位“頂流”
進入2022年,基金經理的變動堪稱“馬不停蹄”。
記者通過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11日,今年以來,已有來自65家基金公司的90位基金經理離職,相比2021年同期的69位,離職人數增長30.43%。
其中,離職人數超過3人的基金公司有5家,分別是博時基金(4人)、工銀瑞信基金(3人)、匯添富基金(3人)、金鷹基金(3人)、申萬菱信基金(3人)。2位基金經理離職的基金管理公司有14家,包括廣發、中歐、富國、農銀匯理等;有1位基金經理離任的有46家基金管理公司。
具體到離職月份,1月離任28人;2月離任22人;3月份離職人數最多,為37人;4月1日到11日共有3人離職,有所降溫。從公告披露的離任原因來看,以“個人原因”及“個人發展原因”為主。
離任名單中,不乏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其中,今年1月7日,富國旗下原基金經理劉博宣布離任,他自2014年11月加入富國基金已經超過7年。如今,曾經出走的基金經理于洋宣布回歸富國新動力,接任劉博。
1月28日,華安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同時擔任5只華安基金經理的崔瑩因個人原因離任。崔瑩于2015年6月開始管理第一只基金華安逆向策略混合,截至2021年年底,該基金過去5年凈值增長率194.22%。此外,崔瑩憑借管理的華安滬港深外延增長基金拿到晨星獎,該基金產品創造了崔瑩從業以來最高的任職回報率360.32%。
2月9日,博時基金的基金經理葛晨離任,葛晨被稱為公募基金圈中的“醫藥天王”。公開信息顯示,他在博時基金的累計任職時間為3年零305天,在公司期間總共管理過4只產品,他的代表作是博時醫療保健行業。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信息顯示,2月17日,葛晨的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正式變更至高毅資產,加盟私募機構。
3月30日,中歐基金發布公告稱,周應波因個人原因卸任中歐創新未來18個月封閉混合基金的基金經理一職。公開資料顯示,周應波是目前業內口碑最佳的“成長派基金經理”之一,也是中歐基金一手培養起來的“頂流”。其管理的中歐時代先鋒基金,在6年多時間里,凈值增長345%,離任后合伙創辦上海運舟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轉戰私募。
這只是當前明星基金經理離任的縮影。
基金經理變動頻繁,
屬行業正常的“新陳代新”
縱觀近幾年,隨著公募規模的發展壯大,基金經理人數應聲而漲,由2018年1443人到目前約3000人,4年來翻了一倍多。基數增加,基金經理變動越發頻繁,這似乎又在預料之中。
“如果要列舉收入最高的幾個職業,基金經理算一個,尤其是明星基金經理,收入位居前列。”一基金從業者告訴記者,但是基金經理面臨各方面的壓力也頗大,這也是人員不斷變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據業內分析,此輪基金經理離職人數之所以創新高,或許與4月1日實施的基金新規不無關系。
2月18日,證監會發布《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
管理辦法全面規定了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人員的任職要求、執業規范和機構主體管理責任,如規范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的任職和執業行為;要求證券基金經營機構應當建立長效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避免短期、過度激勵等不當激勵行為等。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辦法規定:“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不得聘用從其他機構離任未滿6個月的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至此,基金經理的靜默期由2004年規定的3個月延長至6個月。
通力律師事務所認為,預計后續公募基金經理、投資經理轉入私募證券基金管理行業的靜默期也會相應修改、延長至6個月。屆時,基金管理人如想跳槽專業,將會付出更多的成本代價。
就此輪基金經理離任去向來看,多數加入或創辦私募,業內稱“奔私”,如葛晨、周應波等;也有人換個新東家,繼續干公募。
“不管是何原因離職,這都是行業人才不斷優化的過程,屬行業正常‘新陳代謝’,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基金經理離職。”上述基金從業者告訴記者。
基金經理離任,
基民持有的基金應何去何從?
基金經理離職,將對廣大基民帶來怎樣的影響?
記者身邊有不少年輕基民,尤其買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的基民,著實看基金經理“下單”。
“因為自己不太懂,必然會選擇業績好的明星基金經理打點理財。”劉女士告訴記者,因為自己買的基金比較分散,除自己簡單評估下基金投向板塊領域外,會將精力放在選擇基金經理上,但如果基金經理離任,則會考慮換倉。
然而,基金經理的離任對基金業績的影響因“基”而異。如果是指數型基金、貨幣基金或者純債基金,基金經理幾乎沒有操作空間,離任對基民影響不大。但如果是一級、二級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主動管理的基金,則對基金經理要求很高,基金經理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基金業績表現。
對于基民來說,若持有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出現基金經理離任的情況,應如何面對?
對此,天天基金分析稱,基民可以觀察兩點來決定是否繼續持有基金:其一,基金經理離任原因。如果是公司內部調整,影響不大,如果比較認可原來的基金經理,不妨贖回后繼續關注他的后續動向。其二,觀察新任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和投資策略,可以給新基金經理四五個月的“考察期”。
也有業內分析稱,買基金,不是只看基金經理,其背后管理團隊體系建設是否完善也至關重要,好的基金管理人往往擁有優秀的人才梯隊培養體系,投研體系已經比較流程化、比較成熟,因此一位基金經理的離任,并不會造成整個公司投研水平的大幅下滑,還有可能吸引更優秀的老將加盟。
附:基金公司經理變更匯總
責編:楊志瑩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