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眉
3月14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消費者風險提示,首次提醒消費者防范過度信貸風險。
信貸即信用貸款,適度美好,過度有風險。在信貸越來越觸手可及的當下,消費者個人要強調“穩穩的金融”,守住自己的錢袋子,守住個人金融消費底線。
當前,信用卡、小額信貸等個人消費信貸服務與各種消費場景深度綁定,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生活、減輕了即時的支付壓力,但消費者若頻繁、疊加使用消費信貸,易引發過度負債、征信受損等風險。近年來,時有消費者投訴反映過度授信、信用卡分期手續費或違約金高、暴力催收等。此外,一些商家誘導消費者以貸款或透支方式預付費用,后因各種原因不能持續經營,導致消費者不僅無法享受本已購買的服務,還要面臨還款壓力和維權困難。
近年來,人民銀行等部門高度重視金融消費者教育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普及金融知識,增強公眾風險防范意識。
至今,金融消費者教育已經產生了一定成效。2021年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消費者金融素養指數為66.81,比2019年提高了2.04。同時,調查結果也提示了社會公眾在基本金融知識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對分散化投資等概念的理解還不夠,容易出現非理性投資行為。
銀保監會最新提示表明,個人信貸已經越來越觸手可及,在一些機構的過度營銷誘導下,容易出現非理性信貸消費,產生了新的個人金融風險。信貸風險甚于借貸風險,是個人金融系統性風險底線。
防范化解風險,是金融發展與金融消費不變的核心。國家需要更進一步有效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個人金融消費亦同。
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這一新提法引發了熱議。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也是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在小組會上建議,盡快制定出臺金融穩定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一行兩會”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協調工作機制的作用,著力推進兩項工作。
一是系統思考,深入研究,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的理論研究。
二是加強推動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專門立法。通過上位法支撐,使得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更加有法可依,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護。
國家需要穩穩的金融,個人也需要穩穩的金融。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各種消費者權益保護不斷提升之外,消費者自身也要不斷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責編:陶紀燕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3-15
頭條 22-03-15
頭條 22-03-15
頭條 22-03-15
頭條 22-03-15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