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賈永標)在知識付費領域,吳曉波、羅振宇、樊登等人大名鼎鼎,但令人沒想到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或彎道超車成為國內“知識付費第一股”。
近日,凱盛融英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盛融英)向港交所遞交主板遞交上市申請,該公司主打“行業專家信息服務”,目前是全球第五大行業專家知識信息服務提供商。
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6.8億元
招股書顯示,凱盛融英成立于2008年,是中國領先的行業專家知識信息服務供應商。目前該公司已建立境外(尤以美國為主)業務并且仍在增長。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收入計,于2020年,凱盛融英是中國最大的行業專家知識信息服務供應商。
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6.8億元,同比增長43%;同期公司毛利潤3.6億元,同比增長43%;凈利潤2.0億元,同比增長35%。
這是一份相對亮眼的財務數據,但對于不少人而言,凱盛融英究竟是怎樣一家公司?“可以把它理解為專家資源變現平臺,比起知識付費,凱盛融英更聚焦專家。”一位行業人士稱,該公司主要變現能力來自于專家資源的儲備,較為單一但確實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在中國投資數量最多的前20名VC/PE中,有90%都是凱盛融英的客戶。
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專家們提供的訪談時間分別約為9.5萬小時、12萬小時、15萬小時;而凱盛融英支付給專家的費用分別為平均每小時1283.24元、1330.57元、1280.01元。從數據上看,凱盛融英給專家的分成在下滑。
目前,凱盛融英的業務范圍已覆蓋至商貿零售、醫療健康、TMT、汽車及金融等領域。截至2021年9月30日,消費及零售占凱盛融英專家網絡覆蓋面比重的15.8%、醫療健康占14.8%、TMT占13.3%、咨詢服務占8.0%、汽車占6.0%、金融占5.2%。
此前2020年4月,凱盛融選擇沖刺A股,但上市輔導期間公司曾多次發生股權變更。隨后監管部門要求凱盛融英針對政府補貼問題,補充說明其享受的財政補貼政策是否合法合規;第二次在2021年12月底,因凱盛融英存在由證券公司付費、為證券公司客戶(主要是基金經理等)提供服務的業務模式,監管部門要求其就公司三方業務模式的原因及合理性等問題進行說明。
羅輯思維、巴九靈等知識付費IP變現能力不菲
在公眾熟知的層面,目前C端知識付費IP比較有名的可以稱得上“四大天王”。按創立時間來看,羅振宇創立的羅輯思維成立于2012年,樊登創立的樊登讀書成立于2013年,吳曉波創立的巴九靈成立于2014年,李善友創立的混沌學園成立于2014年。
就沖刺資本市場而言,目前羅振宇步伐較快。2021年12月28日,深交所恢復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思維造物)發行上市審核。中金公司為其保薦機構,擬募資10.3677億元。
根據深交所創業板2021年12月29日更新的思維造物招股書顯示,思維造物2018年收入約7.38億元、2019年收入約6.28億元、2020年收入約6.75億元、2021年前6個月收入約4.39億元。
相比而言,吳曉波曾選擇另一種方式變現。2019年3月17日,全通教育宣布收購巴九靈96%股權;3月31日,全通教育確定了巴九靈的收購價格為15億元。此事引發較大關注,最終收購未果。
當時披露的財務數據則顯示,2017年和2018年,巴九靈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87億元和2.31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5014.98萬元和7487.04萬元。巴九靈2018年末擁有貨幣資金約3.56億元,固定資產111.13萬元,資產總計約5.07億元,貨幣資金占資產比例為70.19%,固定資產占資產比例為0.22%。
與此同時,樊登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樊登讀書2020年的營收是10億元左右,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到近乎一倍地增長。樊登表示,樊登讀書其實是一家以其個人IP品牌為核心、傳播知識的公司。營收結構上,目前公司最大的收入板塊肯定是樊登的訂閱產品,“365天聽我講書”,占總營收的60%~70%。
知識付費行業規模持續擴容已達千億規模
隨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落地應用,以及短視頻等行業發展迅速,中國知識付費服務質量和場景都得到了延伸,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
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中國知識付費行業市場規模快速擴大,2020年達392億元,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675億元。與此同時,中國知識付費用戶規模保持平穩增長態勢,2020年增長至4.18億人。
據了解,知識付費綜合類平臺主要有社區問答、內容打賞及付費社群等業務模式。面對多元復雜的用戶結構,平臺基于內容資源優勢、流量優勢構建內容生態,并通過廣告、打賞、會員、問答等形式拓寬盈利渠道。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知識付費行業競爭格局開始明朗。垂直類平臺雖然在推出早期獲取市場關注,但近年流量增長遭遇瓶頸。而綜合類平臺依托平臺生態帶來流量互導,并吸引優質KOL入駐,發展模式上更具優勢和潛力。
“現在關于知識付費有兩個爭議,一個是販賣焦慮,一個是知識付費市場降溫。”吳曉波曾表示,當知識對應到學習的時候,場景和工具會越來越成熟,所以降溫是一個偽命題,可以看到市場容量在不斷增加,目前知識付費已經進入了一種新的迭代狀態。
責編:劉安琪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3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
頭條 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