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占全國GDP總量1/4的長三角,其41城2021年成績單已全部出爐。
第一財經梳理發現,三省一市2021年GDP同比增速均超8%;41城中,共有18城進入全國城市GDP排名前50。同時,三省一市的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呈現穩步增長趨勢,今年也依然將制造業作為重點工作之一。
前十江蘇占6個
41城中,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常州、徐州位列GDP前10,并且位居前8的城市已進入GDP萬億俱樂部,上海2021年GDP更是突破4萬億元,同比增長8.1%。
前10名單中,江蘇省有6座城市、浙江省有2座、安徽省的合肥上榜。此外,江蘇的常州、徐州以及浙江的溫州也距離萬億目標“一步之遙”,分別為8808億、8817億、7385億元。
作為長三角龍頭的上海,2021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4.32萬億元,增長8.1%。今年上海的預期目標則包括,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2%左右等。
第二名的蘇州是可謂是“最強地級市”,去年GDP達到22718.3億元,同比增長8.7%,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6。同時,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兩年平均增長10.4%。
蘇中城市南通也保持了2020年的成績,第二年進入GDP萬億俱樂部。數據顯示,南通2021年GDP達11026.9億元,增長8.9%,增速分別高于全國、江蘇全省0.8個、0.3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6.8%、位列全省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2020年滬蘇通鐵路的開通,解決了南通此前“向南不通”的難題,讓這個滬蘇通鐵路的北端起點加快了與上海的連接。
緊跟在萬億俱樂部后的常州,2021年GDP為8807.6億元,增長9.1%,增速位居蘇南第2。“按照目前的增長勢頭,2023年我們將昂首闊步邁入‘萬億俱樂部’。”在2月7日舉行的“全市產業發展大會”上,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
安徽省內的城市經濟增速略顯不均,只有合肥進入了萬億俱樂部,省內第二名的蕪湖GDP為4302.6億元。不過,安徽的蕪湖、六安和池州的GDP增速分別為11.6%、11%、10.2%,排在41城前三。
以蕪湖為例,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1%,比全省高5.2個百分點。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6.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1.3%,分別比全省高7.6個和5.8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光電子器件、鋰離子電池等高新產品產量增幅超30%。
近日啟動的“東數西算”工程中,長三角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就規劃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數據中心集群和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圍繞兩個數據中心集群,抓緊優化算力布局,積極承接長三角中心城市實時性算力需求,引導溫冷業務向西部遷移,構建長三角地區算力資源“一體協同、輻射全域”的發展格局。
制造業增速亮眼
制造業作為經濟的“壓艙石”,對推動經濟增長和提高就業質量至關重要。數據顯示,三省一市的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呈現穩步增長趨勢。
2021年,上海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4.2萬億元,首次突破4萬億元;江蘇省制造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5.8%;浙江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增長12.9%;安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9%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8.8%左右。
今年,三省一市仍然都將制造業作為重點工作之一。
2022年,上海將深入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推動首臺(套)設備、首版次軟件等創新成果先試先用,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浙江提出,加快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塑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省級整合存量資金99億元、新增20億元,集中力量推進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
江蘇今年把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作為重要抓手,通過培育智能示范工廠、“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基地等,努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
安徽也表示,實施二產“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按照“4116”目標,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新材料4個優勢產業向萬億級邁進,加快建設智能家電、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10個超千億級產業,建立10戶超千億企業、60戶超百億企業目標培育庫,“一企一策”開展選育。
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長三角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提高長三角地區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
《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1》研究課題組近日的成果顯示,十年間,長三角三省一市制造業在部分領域的相對集聚度數值較為接近,其產業分工相似度較高;但總體而言,三省一市的產業分工側重領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制造業分工差異逐步優化。隨著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的不斷深化以及產業鏈整體向高附加值攀升,長三角創新驅動發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統計評價研究室副主任張宓之博士建議,長三角應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同時,加快推動一般制造業轉移,形成長三角梯次有序的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區域產業政策,推動各地圍繞自身產業優勢形成錯位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逐步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協同發展大格局。
各地也分別圍繞制造業發布政策文件。
2022年蘇州市委、市政府“一號文件”——《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十四五”時期,蘇州將動態投入超1000億元專項資金,用以支持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
江蘇常州2月7日召開的全市產業發展大會,強調要加快打造長三角產業中軸,奮力建設國際化智造名城。數據顯示,國家工業41個大類中,常州有33個;207個中類中,常州有189個;666個小類中,常州有598個。2021年,常州市工業規??偭砍^1.68萬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6%。
根據常州發布的《關于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于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到2025年,常州全市工業規模總量超過2.5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4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0%。
責編:史健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