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眉
2月23日,北信瑞豐基金公司與德邦基金公司分別宣布旗下的基金產品進入清算程序。
這意味又有兩只基金面臨清盤。不過,它們跟過往被清盤的基金特征不同,直接導致有績優基金經理也將因此成為“光桿司令”。至此,認為基金清盤是好事的,該深思了。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月23日,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面臨清盤的數量都創了近幾年新高。
此前,關于基金清盤,有觀點認為,由于2021年基金清盤政策流程得以簡化,由原來的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流程時間縮短,未來基金清盤將日益常態化。不過,基金清盤并非“壞事”,而是好事。一來,對持有的基民來說,是在保護他們的利益,警戒線下的“垃基”產品沒有存在的必要,不如變現,讓他們買優秀的產品;二來,對基金業界來說,彰顯了優勝劣汰法則,行業會越來越健康。
從市場角度看,近年來基金業競爭愈演愈烈,產品同質化等現象日漸突出,對業績不及預期的產品進行清盤操作,淘汰一些缺乏長期業績和特色的基金產品,確實可以給存量基金警示和督促。
但是,新近被清盤的基金顯示,包括北瑞信豐公司與德邦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在內,并非因為業績不佳,而僅是因為規模太小。如其中的北信瑞豐華豐靈活配置基金,該基金的基金經理盧平在其過去任職的119天里,任職回報率7.05%。
如此基金亦遭清盤的新潮,已經引發了基金業一些不利于健康發展的衍生狀況:
其一,由于中小基金公司頻頻出現的基金清盤,使許多基金經理面臨“無基可管”的尷尬,一些績優基金經理也成了“光桿司令”。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幾乎每天都有基金經理離職,離職處于歷史同期最高位水平。行業從業流動性加劇,整體壓力加大。
其二,基金投資者投資難度提升,非理性消費加大。
近幾年來,隨著A股市場中科技、醫藥、消費、新能源等板塊的輪番表現和市場風格的變化,投資難度的增加讓越來越多的普通投資者從“單打獨斗”轉向“借基入市”。這是近幾年基金業發展迅猛、基民陡增的一大原因。
之所以出現業績佳的小規模基金也遭清盤,是因為一些基金公司想讓整體業績看上去更加“漂亮”。一只基金被清盤后,其歷史業績也隨之消失,變成了基民口中的“沉默的數據”。加之,管理小規模基金,對于基金公司而言,投入并不會比大規模基金更小,有基金公司直接將此類基金比作“拖后腿的產品”。
但是,當清盤不是以保障投資者利益為首要考慮的時候,已經產生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負面效應。
面對日益增多的基金被清盤,一些投資者并未做好坦然接受的準備,甚至在網絡討論區中可以看到他們對于持有的基金被清盤的無奈與抱怨。即使在清盤中損失不大,甚至遇到的是類似北信瑞豐華豐靈活配置基金這樣的基金,對于基民而言,也是又多了一次不好的消費體驗,還可能因為錯過了其他投資機會而懊惱。
再且,基金遭清盤日益頻繁,推高了整體行業的波動性,增加了基民的投資難度,打擊了他們最初“借基入市”的初衷,推進了他們購買基金的非理性。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的基金銷售市場是冰火兩重天。一邊是一些績優基金紛紛發布“限購令”,另一邊則是基金新發市場一片慘淡。2月份,就有10余只基金發布延募公告。冰火兩重天,是一種非理性消費的呈現,亦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不該有的表現。
如此種種,基金清盤并非都是好事。機構該深思而行了。
責編:史健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
頭條 2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