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羅默到青島參加海爾管理年會。羅默在演講中闡述了一個關于合作的悖論——“我們與他們”。我們跟某些人合作以對付“他人”,跟我們合作的就是“我們”,我們時刻準備好去對付“他們”。羅默認為,“我們與他們”的戰斗是以“稀缺資源”為基礎的傳統經濟模式無法解決的,只有通過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模式才能解決這一難題。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所以新創意才是推動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原動力。在羅默看來,“創意經濟”的本質是合作與分享,它以消除“我們”與“他們”的邊界為目標,意在鼓勵我們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激發出每個人的無限創意。
在羅默所描繪的創意經濟世界里,沒有敵人,只有開放、合作和分享。在現實世界中,這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理想國”,但是,羅默的觀點還是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我們也許永遠無法消除與“他們”之間的界限、對“他們”的恐懼甚至憎惡,但我們可以努力擴大“我們”的圈子,將更多的人當成自己人來對待,激發更多人的創意來推動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
羅默因提出“內生增長理論”而聞名于世,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知識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羅默認為,推動經濟增長的要素除了資本和勞動以外,還有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們卻不清楚,它是個“黑箱”。羅默用“知識”這把鑰匙打開了這一“黑箱”。羅默認為知識可以靠投資獲得,知識反過來又增強了投資的作用。依據內生增長理論,“知識”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內生力,它讓生態圈共同繁榮。而創意,就是一種新知識。
張瑞敏非常認同羅默的內生增長理論,但他認為要用“生態思維”來理解“內生增長”,不能將其理解為只是“依靠內部人員的增長”。
內生增長絕不是內部人員的增長,或者依靠內部人員增長。內生增長說到底,是把生態系統中每個人內在的潛力發揮出來。保羅?羅默說價值來自創意,他今天舉例引用了馬爾薩斯陷阱——人口越來越多,人均資源越來越少。但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有更好的創意讓越來越少的資源產生更大價值。這就是羅默說的創意經濟,比如,有毒的橄欖經過人的創意后變成有用的橄欖油。經濟增長來自企業的創新和不斷產生的新創意,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做的。
張瑞敏將內生增長理論的應用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認為“內生增長”的核心是“應該把每個人內在的潛力發揮出來,每個人內在的潛力都是無窮的,要激發潛力不是靠企業(上級)激勵,而應該讓用戶直接激勵他”。同時,張瑞敏還強調任何一個生態企業的增長都不能只顧及企業自身的增長,而是要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的增長與繁榮。
在《第四次管理革命》一書中的六家世界級生態企業的成長模式均為“內生為主,外生為輔”,這是內生增長理論的典型應用。這一模式背后的邏輯就是開放整合生態資源,構建知識共享平臺,激發生態系統中每一個人的知識和創意,從而激發出整個生態的智慧,共創價值。
在第四次管理革命時代,“知識”是生態系統“黑土地”的第四類重要的有機物質,是創造價值的基礎,沒有知識的共創就無法實現價值的共創。一旦知識枯竭,企業就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而一旦失去了創造性,企業就會變得僵化,變得墨守成規。僵化的企業無法與外部動態變化的環境保持一致性,無法在競爭中保持靈活的適應性,無法在與外界的競爭中保持優勢,自然逃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知識通常并不能單獨發揮作用,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知識管理與組織內部的流程管理、數字化運營、戰略與文化等不斷融合起來,逐步構建智慧型組織。2018 年 9 月,阿里巴巴釘釘戰略投資了智慧辦公品牌藍凌軟件,釘釘看重的是藍凌在服務大型企業方面的技術積累與管理經驗可以轉化為拓展企業移動互聯應用的全新思維與最佳實踐,提升釘釘生態服務大型企業智能移動辦公的能力與價值,共建釘釘企業服務大生態,推動中國企業智慧管理和高效辦公落地。在藍凌所描繪的智慧組織模型中,激活知識內容是成為智慧組織的基礎。智慧組織會通過激活知識內容(know-what)、流程體系(know-how)、人力資本(know-who)、戰略 & 文化 & 創新(know-why)四大管理要素,不斷提升組織的創新力和活力。
世界級生態企業利用知識平臺構建了全球知識共享網絡社群,在構建生態系統時能夠快速吸收、創造知識和智慧,這些生態企業越來越像“智慧型生態網絡”。當然,智慧型生態的建設絕不能一蹴而就,從個人智慧、團隊智慧,到組織智慧,再到生態智慧,這是生態企業建立智慧型組織的四個階梯。
利用知識共享平臺,激活生態智慧,這是世界級生態企業構建生態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當然,由于每家企業轉型的起步時間不同,其所構建的知識平臺所發揮的功能也有所不同。知識共享平臺的核心功能是知識賦能和知識應用,其中知識應用既包括顯性知識的應用,也包括隱性知識的應用。
從激活個人智慧、團隊智慧、企業智慧,再到激活生態智慧,這對企業充滿挑戰。激活生態智慧不僅需要領導者突破自我,更需要重新定義組織。
責編:劉安琪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