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死亡》劇照
具體到此次新冠肺炎的尸檢,王慧君提到,“此次尸檢缺位相關的議題非常復雜,不僅僅牽扯到解剖間的設施要求,解剖間的污水排放,空氣凈化和消毒都得一體化安排妥當。”
事實上,劉良團隊最終是在一個臨時改造的醫院負壓手術室完成了遺體解剖。
3個多小時的首例尸體解剖
接到張定宇電話后,劉良迅速安排團隊成員,一同前往金銀潭醫院。 晚上9點接到電話,凌晨1點尸檢才正式開始。 在劉良團隊等待的過程中,金銀潭醫院正快速將一間小手術室改造為解剖間。 符合傳染病解剖的空間要求不少,最好是一個帶負壓的空間,排水也得提前做好準備,否則可能對地面、甚至地下水有影響。 而且為了保證室內沒有任何血液、組織殘余物的污染,必須采用干性解剖。
與普通尸檢相比,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依然存在傳染性,因而劉良團隊做的防護級別更高——戴三層手套,兩層口罩,帽子也有三層,最后是護目鏡加上防護屏。 至于身上的防護服,密封性也更高,不透風不透氣。 參與解剖的人把全身暴露的位置都給封閉了,才算防護到位。
尸檢開始后,穿著隔離服的劉良,不到10分鐘就汗如雨下。 防護服內的衣服濕透了,身體覺得有點冷,加上呼吸也不夠通暢,眼鏡與護目鏡霧氣朦朦。 劉良視線模糊了,感覺自己像高原反應似的,出現了心慌頭暈低血糖的癥狀。 一些平時輕松上手的步驟,由于有點缺氧,每縫一針就得大喘氣,腰也開始不舒服。 再加上饑餓感的襲擊,整個過程進行得比往常慢很多。 他過去做一例解剖手術只需要1個小時,而這一例新冠肺炎的遺體解剖持續了3個多小時。 直至凌晨3點50分,首例新冠患者的解剖才算結束了。
首例尸檢報告對臨床治療有用嗎?
12天后,劉良等人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尸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這是1例尸體解剖肉眼觀察結果的報告。 報告顯示,逝者為一名85歲男性。 2020年1月某日以“多發性腦梗死”入院。 入院時無發熱、咳嗽等癥狀。 入院10天后出現喉嚨發癢及發熱。 入院后第13天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 入院后28天死亡,臨床死亡原因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呼吸衰竭”,死亡前3天,血氧飽和度下降至 70%~80%。 劉良等人從此例解剖大體觀察中發現: 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
對臨床醫生來說,這些信息有什么價值呢?
丁仁彧是遼寧支援湖北重癥醫療隊的領隊,在武漢人民醫院參與100多名重癥病人的救治。 他告訴本刊: (尸檢)提示局部的一些肺泡的損傷,是病毒先侵襲患者的肺泡上皮細胞。 結合之后病毒還會不斷復制,它的一些自身的蛋白或者RNA也會對機體造成進一步打擊,這是所有病毒的特點,只不過這個病毒比較可怕之處在于它攻擊的部位太深了,是肺組織的最小結構,肺泡。 因為它結合的受體ACE2主要在肺泡上皮細胞表達。 這就是它的病理生理機制,可以部分解釋臨床過程以及影像學特點。 這些只是一般的規律,在此基礎上,不同個體之間會有所差異。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