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截止發稿時止,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在這些以曹雪濤為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的論文里,出現了兩次實驗結果圖像完全一致;一幅實驗圖中,局部點圖多次“復制、粘貼”,兩幅實驗圖中,部分一致,部分疑似有增添、刪減等PS操作的現象。《中國新聞周刊》查閱到這40多篇論文中的35篇,其中曹雪濤擔任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的文章有29篇。在這40多篇文章中,目前有4篇被更正勘誤,有一篇2008年發表于《生物化學雜志》的論文被撤回,該期刊2018年的影響因子為4.106。
對于這些質疑,曹雪濤于15日下午回復《中國新聞周刊》時表示,“我現在剛到上海實驗室,要把這些事情查一下。我知道大家關注這個事情,查完了,我會給大家一個回復。”
這些被疑造假的論文發表時間從2003年一直延續到2018年,絕大部分在曹雪濤供職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期間發表。文章多見于《細胞與分子免疫學》、《免疫學雜志》、《生物化學雜志》等國內外期刊,還有文章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主辦的《自然-免疫學》,另有一篇論文2014年被《科學》雜志收錄。
曝出曹雪濤論文圖像異常的人,是曾供職于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Elisabeth Bik博士。Elisabeth Bik對《中國新聞周刊》說,2016年起,她就辭掉工作,專職調查各類論文圖像異常問題以及可能存在的學術不端。
Elisabeth Bik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早在2014年,她無意間發現了曹雪濤作為通訊作者的三篇論文有著可疑之處。這三篇論文中,有兩篇分別于2004年、2007年發表在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主辦的《生物化學雜志》上,另一篇2005年見于美國癌癥研究協會主辦的《臨床癌癥研究》中。這三篇都存在著上述類似的圖像問題。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