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客李某,自1991年開始,租賃使用該房產南側這幢房屋。
1992年10月,林徵明的姐姐林探微與李某訂立《房產轉讓契約》一份,約定李某支付給林探微5萬元,李某現住的平房按占地面積劃出53.6平方米的房產,歸李某所有……該契約經云南省曲靖市公證處公證。
協議簽訂后,李某向林探微支付了購房款5萬元。此后,李某在舊宅房屋一直居住著。
1998年10月至2005年8月,此處房屋的繼承人,陸續將各自繼承的產權贈予林徵明。其中,2005年8月,林探微及丈夫也將名下的該房屋產權贈予了林徵明。2005年9月,林徵明和配偶取得了玉泉路1號房屋的所有權證。
圍繞房屋的糾紛,也因此開始。
2006年1月開始,林徵明和配偶通過訴訟及申請執行的方式要求李某搬離,但李某拒不配合。
2010年7月,林徵明及配偶將玉泉路1號房屋以1000萬元的價格轉讓于張某夫婦,并辦理了產權轉移登記手續。
2006年至2014年期間,李某同林徵明夫婦、林探微(林徵明的姐姐)及當時的杭州房管部門打了3場官司,最終法院判決張某夫婦與林徵明夫婦房屋買賣合同有效。
2015年11月,張某夫婦起訴至西湖法院,要求李某立即騰退房屋,賠償經濟損失200萬元。
西湖法院經過審理,判決李某騰退玉泉路1號房屋,賠償張某夫婦2010年7月29日至2015年11月10日期間的損失30萬元。
2017年12月,張某夫婦向西湖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西湖法院于2018年1月強制執行到30萬元支付給張某夫婦,并在2018年7月對其進行了強制騰退。
自此,這座老宅終于安靜下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老宅在2008年即已被鑒定為C級危房(部分承重結構承載力不能滿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現險情,構成局部危房)。
是歷史建筑而非文保單位 允許買賣,審批后也允許修繕
這套房原先的恩怨糾紛,如今俱成過眼煙云。
據仲向平考證,玉泉路1號并不是蔡元培故居,是其女兒女婿的舊居。房子也不屬于“文物保護單位”,而是一幢“歷史建筑”。
“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筑分屬兩個不同的級別。”仲向平說,保護建筑的級別,自上而下分為全國文保、浙江省文保、杭州市文保、杭州市歷史建筑。
歷史建筑屬于私人產物,只要有正規的產權證,是可以買賣的,并且其所有者應盡到保護義務。比如,需要修繕或改變使用用途時,要上報房管局、歷保辦等多個部門審核批準,方可動工。
玉泉路1號作為危房,是不能居住的,那么原拆原建或者今后的改造、裝修,需在產權證規定范圍內,不擴大面積,并保持原先的層高,風格盡量保持中式或者新中式。
仲向平認為,這套宅子“文化歷史價值很高”,充滿著故事,關于舊居主人蔡威廉夫婦、蔡元培,還有蔡元培的孫輩,故事一天一夜都說不完,都能寫成一本書。“這處舊宅,和幾個月前拍賣的西湖邊長生路徐青甫故居一樣,可以說,其后續的價值還遠遠沒被發掘。”
“蔡元培故居”有多處
“其實,蔡元培在大陸的故居有好幾處。”仲向平說。
如何定義名人故居?確定名人居住過一段時間,即可認定。
仲向平介紹,紹興市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的蔡元培故居,是我國目前唯一專門介紹蔡元培生平事跡的名人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則是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長期間租住過的,亦被命名為“蔡元培故居”。
上海市華山路303弄16號的三層住宅,蔡元培租住過,現也認定為“蔡元培故居”,是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除此之外,杭州北山街上的春潤廬,歷史上,蔡元培也居住過。春潤廬目前被認定為歷史建筑。
仲向平表示,蔡元培的人生經歷豐富,涉及地域較多,曾居住過的居所還不止這些。
而玉泉路1號,經歷了近百年的風雨洗禮和恩怨糾纏,我們也期待著,它能覓得下一位有緣人,能得到妥善保護,再度綻放光彩。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7年參與發起“護國救黨運動”,認為應當清黨但反對殺人。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并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抗戰爆發初期,蔡元培與厲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積極組織發動文化界人士及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