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踩解放鞋 闖出改革“新”路
開放市場只是第一步。在當時保守、封閉的主流意識形態下,謝高華踩著大號“解放鞋”,走遍義烏每個角落,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念,不斷突破壓力和思想禁錮。
當時小商品經營仍被認為是“投機倒把”,老百姓們既想干又怕干。為此謝高華提出“四個允許”:允許農民經商,允許長途販運,允許放開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這讓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當時市場經濟已經對計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有人就給我扣帽子,說我在義烏亂來,田都種不好了。其實義烏農民是把田種好后才去做買賣的,兩年時間里義烏經濟增長得很快。”謝高華曾在接受中新社專訪時回憶道。
義烏市場開放后,稅收管理矛盾突出。當時,稅務部門征稅都要通過查賬計征,可市場里多是小本經營的農民,幾乎不記賬。于是稅收干部像“抓賊”一樣打擊逃稅,商販們也怨聲載道。
對此,謝高華認為要“放水養魚”,不能“殺雞取蛋”,于是大膽推行“定額計征”,即對每個攤位每季度評議核定一個固定稅額,目標額度之外的營業收入不再計稅。政策一出,稅收持續增長。
此舉也引發了一場震動很大的“稅改風波”。謝高華坦言,當時自己做好了接受處分的準備。所幸浙江省又專門聽取匯報,并沒有進一步追究。而這一舉措也為義烏后來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從1982年僅有459戶小百貨攤販的馬路市場,到行銷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超市”……打破禁錮后的義烏一路飛速發展。
攜袖清風去 造福一方百姓
37年后再回首,彼時,中國沿海許多地方都曾出現過市場萌芽,但又悄然夭折,而義烏是一個例外。
在既缺乏資源要素支撐、又沒有政策資金扶持的條件下,謝高華憑借著一心為民的情懷和敢為人先的闖勁帶領義烏叩開了財富之門,造就了千千萬萬的富翁,而自己直到晚年依然是“兩袖清風”。
在謝高華兒子謝新彪眼中,父親從未帶給這個家優越感。謝新彪兄弟幾個從小就被下放到了農村,見到父親的次數少之又少,長大后父子間的交流才多了起來。在謝新彪眼中,父親“一生清明,兩袖清風”。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在衢州兩任書記當下來就帶回來兩條凳子,從義烏就帶回一對很破舊的皮凳沙發,“當時父親就說,人不能忘本,帶回來就是留個念想。”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在義烏任職兩年零八個月,在義烏沒有一處房產,沒有一個店鋪,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的股份。但謝新彪卻很理解,“因為他心中有條紅線擺著,任何人都絕對不能碰的。只要父親認為跟他權力影響搭上邊兒、掛上鉤兒的,肯定會被他咔嚓掉的。”
謝新彪坦言,更多時候,家里人非但不能搞特殊化,就連普通老百姓能做的都不能做。1988年謝新彪從部隊轉業回來,被安置到衢州市委組織部工作。沒想到,謝老知道后堅決不同意:“只要我管的地方你就不能去。”為此父子倆大吵了一架。
如今謝新彪已然釋懷,“他對自己,對我們這么嚴苛,就是因為他一心為公的堅定立場。他很少為自己考慮,老百姓永遠是第一位。”
“只想著對老百姓有益就好,我們干部自己的得失又有什么關系?”憶起曾經曲折,謝高華曾說道。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富裕起來的義烏百姓也從未忘記過這位老書記,從1995年起,每年的義博會期間,都有數百名市民自發組成浩浩蕩蕩的車隊在義烏高速公路出口處,迎候謝書記“回家”。(完)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