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孵化了網紅上百名,但張大奕依然是如涵的絕對頭牌。招股書顯示,在2017財年、2018財年和2019財年的前三季度,頂級KOL貢獻的GMV占比分別為60.7%、65.2%、55.2%。其中2018財年和2019財年前三季度,頂級KOL有3名,張大奕排在首位,微博粉絲數比排名第二的大金多665萬。張大奕有權從如涵以她的名義開設的在線商店獲得49%的凈利潤。
而除去排名前十的KOL,如涵剩下的103名簽約網紅9個月貢獻的GMV約6.7億元。算下來,平均每人每月貢獻的GMV約72萬元。
招股書顯示,如涵2017財年的凈虧損人民幣4010萬元;2018財年凈虧損人民幣9000萬元(約合1310萬美元)。2019財年前三財季凈虧損人民幣5750萬元(約合840萬美元),上年同期凈虧損為人民幣2610萬元。
如涵上市不到一周后,王思聰也在朋友圈分析了如涵的業務模式。他稱如涵所存在的三大問題包括:首先是因營銷費用占比過高等所造成的虧損;其次則是網紅具有不可復制性;最重要的是如涵的模式“說白了沒有驗證成功,也沒有證明出自己可以培養出新KOL”。
以下為王思聰朋友圈原文:
1.虧損(2018年毛利3億但履約費用1億元,營銷費用1.46億元,綜合管理費用1.3億元,加上其它營業收入71萬元,導致總運營虧損7235萬元。收入是有的但是錢花得也莫名其妙,特別近1.5億的營銷費用令人費解,花這么多營銷費用那KOL的意義何在;如果停掉這個營銷費用業績又會如何?)
2.不可復制性(簽了一百多個網紅,但是就一個張大奕在2017財年和2018財年以及2019財年前三季度分別占據了收入的50.8%、52.4%和53.5%。這是多么不健康的比例)。
3.如涵的網紅孵化、網紅電商、網紅營銷模式說白了沒有驗證成功,也沒有證明出自己可以培養出新KOL。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