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1月5日報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表示,已經正式啟動“天河工程”衛星和火箭研制。“天河工程”衛星模型將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
天河工程示意圖(圖片來源:知乎)
“天河工程”開始研制
據天河衛星總指揮劉偉亮介紹,“天河工程”配套的衛星火箭,將由中國航天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總研制。
計劃在2020年完成“天河一號”衛星首批雙星發射,進行“天河工程”的應用示范,最終于2022年完成六星組網建設。
屆時,三江源地區將實現每天24次的衛星監測重訪能力,為構建“一帶一路”水汽傳輸的“空中走廊”提供技術支撐。
“天河工程”將通過“天河一號”組網衛星和地面實施系統,共同構建“天地一體”的空中水資源開發與應用總體作業格局。
“天河一號”衛星將作為我國首個應用于空中水資源探測的專用衛星,為整體工程提供天基保障。
據天河衛星總設計師朱維介紹,“天河一號”衛星為低軌低傾角衛星,采用八院SAST-ML1公用平臺,配置微波溫濕度計、降水測量雷達、云水探測儀等有效載荷,通過主動和被動多手段綜合,實現高精度探測。
其中,微波溫濕度計可精準實現大氣溫度、濕度垂直分布的探測,捕獲空中云水資源的分布情況;降水測量雷達可監測降水的三維分布;云水探測儀可獲得三江源地區的大氣云圖和地表環境特征。
什么是“天河工程”
中國科學家、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院士的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大氣邊界層到對流層范圍內存在穩定有序的水汽輸送通道,可將其稱為“天河理論”。
在三江源地區的上空,存在著來自西印度洋、東印度洋、云貴高原、中亞等方向傳輸過來的水氣通道,因此空中云資源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天河理論,紅圈是我國東南地區,黑框是三江源地區,通過調控將西南的部分水汽由調往三江源進行降雨(圖源:觀察者網)
依據“天河理論”,研究團隊提出了“天河工程”。這是一項創新性空中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專項工程,可以科學分析大氣中的水物質分布與輸送格局,采取新型人工干預技術,實現不同地域間空中水資源與地表水資源的調控利用。
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將于11月6日至11日在珠海國際航展中心舉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此次參展的21項展品中,還包括我國首枚固液結合的“長征六號”甲新一代運載火箭、“風云”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軌道延壽飛行器等,將全面展示八院在彈箭星船器等領域的最新成就。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