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時,引用海南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的歌詞歡迎各國嘉賓。這首頗具黎族風情的民歌,讓海南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
在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不遠處的融創博鰲金灣,“絲路新語·2018博鰲國際雕塑展”吸引游客駐足觀看。碧海藍天下,當代雕塑作品與金色海灘“執手相望”,傾聽著海南的歷史濤聲。
從繁華都市到黎村苗寨,從天涯海角到五指山下,文明的力量如春風化雨,在大海之南潤物無聲。“海南是個文化多樣、遺產豐富的地方”,提起海南文化,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贊不絕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如今的海南,正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以山水與人文的四季交響,譜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華麗樂章。
航拍海口城市風光。
傳承創新,傳統“優勢”變現代“強勢”
一些不了解海南的人認為海南是“文化沙漠”,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認為:“大家對海南的歷史都知之甚少,這是無法掩蓋的事實。”
從歷史資料里翻閱有關海南的過往,余秋雨恍然領悟到海南被長久遮蔽的文化魅力,“不管多么繁榮多么現代,它對于整個中國版圖而言仍然應該是一個人文氣息濃重的休閑所在,溫暖而祥和,尋常而自然”。
《更路簿》的嘆為觀止、黃道婆的衣被天下、白玉蟾的南宗風骨,還有紅色娘子軍革命文化的滋養……“無論是厚重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還是獨特的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海南都有。”海南師范大學教授王明初說。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如何把傳統“優勢”變為現代“強勢”,讓傳統與現代相互融通,是海南一直思索的問題。
為歡慶傳統節日“三月三”,少數民族同胞在編織黎錦。
這幾天,在博鰲亞洲論壇大酒店,身穿黎錦旗袍、頭戴傳統銀飾的引導員成為一道亮麗風景。黎錦,素有中國紡織“活化石”之稱。進入新世紀后,黎錦技藝一度處于瀕危邊緣,掌握技藝的人已為數不多,且多為年過七旬的老人。
搶救刻不容緩!近年來,海南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有關市縣設立黎錦技藝傳習館所,培養了一批黎族織女。目前,海南掌握紡染織繡技藝的人數已有11000多人。
此外,海南還加強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制定《海南省“十三五”時期瓊劇傳承發展規劃綱要》,支持山歌劇《呦呦鹿鳴》等重點劇目創作生產……在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道路上,海南的腳步堅定而有力。
仲春的清晨,儋州市東坡書院傳來瑯瑯讀書聲:“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寫到水窮天杪,定非塵土間人”……為了挖掘積淀深厚的東坡文化,儋州開展了“東坡文化體驗之旅”“儋州調聲節”等活動,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海南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海南立足山水與人文優勢,用文化為全域旅游發展注入靈魂。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傳播文化——如今,這一理念正在瓊島全面鋪展。
文化惠民,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
鮮花雅樂、束脩六禮、拱手作揖……今年春節前,讀者不僅在海南圖書館海文書院聽到了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劉興林的講座,還現場體驗了古典書院的教學和禮儀。
海文書院是海南省圖書館打造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活動基地,也是公共數字公益講壇開展線下系列活動的主陣地。為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書院每周至少舉辦一次國學、音樂、書法等主題的公益文化講座。
像這樣的精神文化大餐,海南百姓如今有了更多的機會享受。近年來,海南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經費投入穩步增長,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城鄉百姓,大大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每天有一場戲送到鄉鎮演,每個月有一個省內劇目進劇場,每個季度引入一部國內精品劇目,“三個一”惠民演出計劃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僅2017年,海南就送戲下鄉457場。
小憩時打開電視機看看電視劇,已經成為海南漁民出海作業時的休閑方式。出海也能看電視聽廣播,這源于中宣部支持海南建設的“南海漁船通”工程。
“南海漁船通”,即南海漁船通廣播電視工程。在漁船上安裝船載衛星廣播電視移動接收系統后,漁民們可以收聽45套廣播,收看60套電視節目。
“現在我們隨時都能看上電視,《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是大家必看的節目。”潭門漁民潘正慧笑著說。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村民們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一起,跳起了廣場舞,以飽滿的熱情抒發著對美好新生活的熱愛。
游客在三亞南山文化旅游區翩翩起舞。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自2013年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來,公共文化事業投入超過9000萬元,完成了全縣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62個村級(社區)文體活動室、農家書屋的建設。2016年,保亭被授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榮譽稱號,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貧困縣。
“海南要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搭建綜合性文化服務平臺,加快形成“文化服務均等享受、文化發展同步推進”的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格局,以滿足公眾的基本文體需求。”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表示。
文明互鑒,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使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紐帶。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民心因交流而貼近。自古扼守海上絲綢之路要沖的海南,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人文交流蓬勃開展,同世界各國人民情誼不斷加深。
面目夸張的五彩木偶在演員的靈活操縱下,既可以熱情打招呼,又可以張臂擁抱……這是泰國藝術團在海南大學演出時的場景。為促進中泰文化交流與合作,泰國藝術團從4月7日起,在海南開啟了為期一周的泰國民間藝術表演之旅。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以讓沿線島嶼國家更好地合作、互信,實現各自的發展目標。歷史和文化會幫助不同文明的國家實現共贏。”泰國文化部部長威拉·諾帕那拉在出席此次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時表示。
2017年9月,迎著涅瓦河畔的微風,“海南文化俄蒙行”代表團走進俄羅斯圣彼得堡。通過文藝演出、文化交流,來自圣彼得堡的觀眾領略到海南的椰風海韻;座談中,雙方還就如何開展雙語人才培訓合作、媒體交流與合作、體育賽事合作等進行了探討。
這只是海南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海南與美國、加拿大、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在交流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南將乘著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春風,大力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讓百花齊放的文化圖景、椰風海韻的萬千氣象在瓊島大地蔚然成風。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