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國參議院未能通過聯邦政府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非核心部門不久前曾被迫關門。這是美國聯邦政府2013年10月以來再次關門。政府停擺暴露出美國民主制度出現了問題,國家治理能力下降,也說明政治分化正在加劇。
美國政府研究中心主任迪歐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美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分裂。美國當前的政治分化在很多領域都有所體現,在選人用人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
依據不同的任職方式及任期,美國聯邦政府公務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務官,一類是事務官。政務官需總統提名,且任期會隨總統的卸任而結束。事務官則是通過考試錄用的職業性公職人員,亦被稱為職業文官。雖然總統對政務官有任命權,但這種權力卻受制于國會。美國憲法規定,必須征得參議院“建議和同意”之后,總統才可以順利任命政務官。然而,憲法主要是確立總統與國會相互制衡原則,對于總統任命官員的選擇并沒有相應的具體標準。
在這種格局下,人事任命成為各方權力斗爭的焦點和籌碼。一方面,總統與國會相互制衡,一些重要的人事任命往往需要在臺前幕后達成妥協才能推行。另一方面,總統提名僅限于政務官員,龐大的職業文官體系在政府內部會對總統形成某種制衡,而這也可能成為國會制衡總統的抓手。進而,總統、國會和文官形成錯綜復雜的制衡甚至爭斗關系。
根據法律,任命程序分為提名和審批兩個過程。在提名階段,主導權在總統。總統一般會從本黨派中選擇合適人選,以確保今后政策的一貫性,也便于政策落實。到了審批階段,制衡權會轉移到國會手中。政府與國會之爭也主要體現在這一階段。國會可能通過一些具體手段來制衡總統任命。國會設立相應的委員會,對被提名者進行能力、經歷、背景等多方面的審查與聽證,然后才交付參議院表決。在審查程序完成后,委員會主席還可以用推遲聽證的方法來拖延對被提名者的投票,使其無法進入最終的參議院表決。即使被提名者成功進入參議院辯論及最終表決階段,反對者也可以利用“阻撓議事”規則來無限制地拖延辯論時間,達到中止提名的結果。這一套繁瑣冗長的審查表決程序讓國會有大量空間來給總統任命制造麻煩,總統新政府人選的落定有時會步履維艱。
比如,2017年特朗普任職后不久,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就以其議題與競選承諾不符為由,要求參議院進行多輪質詢、多日聽證,嚴格審查其提名人選及相關議題。隨后,特朗普任命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弗林因爭議事項辭職。另一名特朗普提名的教育部長德沃斯,在參議院投票時竟然出現50票對50票的平局,只好請出副總統投下決定票,才助其涉險過關。
總統任命受到阻礙,在政府、國會相互制衡格局下已經成為慣例。這種制衡制度,在設計之初是為了實現各方權力的有效制約,但在后來的實際運行中不斷暴露出弊端。在美國當前不同黨派對立加劇的背景下,制衡制度中的弊端被放大。
隨著政治分化愈演愈烈,參議院對總統政策的批準認可變得更加艱難。這種所謂的制衡極大削弱了政府治理能力,導致政府及國會公信力下降。治理能力減弱,政府回應性變差,矛盾的延續反過來又加劇了社會“求變”的訴求。美國政府能否從根本上彌合社會分歧,解決當下的迫切問題及矛盾,還需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實際上,不僅是任命權,彈劾權及財政權都可能成為府會之爭的領域,更加分化的政治對立今后也很有可能在美國政治中上演。怎樣預防或糾正這種現象,是西方國家政治體制繼續發展以及治理能力提升所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