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近十年來,先后在重慶、貴州等地的志留紀早期地層中發現了距今約4.39億至4.36億年的魚類化石,這些化石主要包括無頜的盔甲魚類“靈動土家魚”、被稱為“奇跡秀山魚”的盾皮魚、被稱為“蠕紋沈氏棘魚”的軟骨魚類等。其中,在重慶地區的重要化石發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紀早期完整有頜類化石的特異埋藏化石庫,這是繼澄江生物群、熱河生物群之后,又一個在我國發現的、為探索生命之樹演化重要節點提供大量關鍵證據的世界級特異埋藏化石庫,將完整有頜脊椎動物的化石記錄向前推進了1100萬年,填補了全球科學界在這一時期有頜脊椎動物化石記錄中的空白,為探究有頜類生命最早期主要類群的起源和脊椎動物頭骨演化提供了珍貴資料。
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介紹,我們人類的一些解剖學的結構,比如我們的眼睛,我們的鼻子,我們的嘴巴,包括我們的下巴、上頜,它實際上往前追溯,都會追溯到這個魚類身上去,這些器官,這些重要特征,它是怎么樣的一個演化的序列,其實是不清楚的,必須通過化石來予以回答。
據了解,從魚到人的演化過程長達5億年左右,先后經歷了最早的無頜類演化變成有頜類、肉鰭魚類,之后登上陸地變成兩棲類和哺乳動物,最終演化成人類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有頜脊椎動物占目前全球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8%以上,人類就是其中之一。有頜脊椎動物起源于約4.5億年前,但是過去發現的有頜脊椎動物化石來自大約4.25億年前。這次朱敏院士科研團隊在發現大量珍貴魚類化石的基礎上,經過近三年的研究,采用高精度CT、性狀大數據分析等方法,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的有頜脊椎動物的牙齒、頭部、身體等過去完全未知的信息,將很多與人類相關的解剖學結構追溯到4.4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環節,更新了全球科學界對有頜類起源與崛起的傳統認知,進一步夯實了“從魚到人”的演化路徑。
朱敏院士介紹,我們人類對于早期有頜脊椎動物的認識,長期以來基本上是“盲人摸象”。所以這次的科研成果是對于我們怎么去認識最早期演化,實際上是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包括這些有頜類是什么樣的環境機制,是什么樣的遺傳機制導致它的出現,這些都是后續科研團隊需要研究的問題。
(總臺央視記者 褚爾嘉 魏幫軍)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