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癌癥是身體細胞不受控制的發展,導致腫瘤的產生,這是由細胞的DNA突變的積累造成的。腫瘤細胞經歷了一連串的改變,包括身體免疫系統和腫瘤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成為惡性的、轉移的癌癥。然而,這一過程中的許多機理因素仍然是未知的,這使得癌癥的預防和治療變得聲名狼藉。然而,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血管內襯"內皮"細胞的炎癥是腫瘤發展到轉移的一個關鍵過程。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惡性腫瘤(底部)中的積累(左欄)比在非惡性腫瘤(頂部)中的積累要多很多。這吸引了中性粒細胞(右欄,紅色)到惡性腫瘤(底部),而不是到非惡性腫瘤(頂部)。資料來源:Takuya Tsumita,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22年5月24日)。
出于對癌癥惡性腫瘤中這一過程的分子機制的關注,由飛田京子教授領導的北海道大學研究小組發現,在惡性腫瘤中,內皮細胞積累了一種被稱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脂質輸送分子,并吸引被稱為"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嗜中性粒細胞是免疫抑制細胞,已知會促進腫瘤的發展。這一發現最近發表在《國際癌癥雜志》上。
研究人員先前進行的研究發現,惡性腫瘤的血管表現出大量的蛋白多糖,而且眾所周知,癌癥組織是有炎癥的。這些特征與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觀察到的特征相當,研究人員想探索這種聯系是否更深。
與非轉移性腫瘤相反,轉移性腫瘤產生蛋白多糖分子,這些分子附著并積聚在血液動脈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被結合的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了。它的受體被稱為"LOX-1",在轉移性腫瘤的血管內皮細胞中也同樣豐富。他們發現,這導致這些細胞產生炎癥信號,吸引中性粒細胞。他們隨后證明,抑制LOX-1可以大大減少小鼠的腫瘤惡性程度,以及LOX-1的過度表達會導致吸引中性粒細胞的信號分子增加。
北海道大學飛田教授的研究小組。津田拓哉(前排,中間)和飛田京子(前排,右二)是當前研究的主要貢獻者。
正如該團隊所假設的那樣,在惡性腫瘤中觀察到的這一連串的相互作用并不新穎:它發生在動脈粥樣硬化中,即血管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和癌癥似乎是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它們在血管中有著幾個共同的病理生理學特征,"飛田京子說。
即使一些問題仍未解決,特別是關于中性粒細胞如何促成癌癥惡變的機制,這項研究是第一個明確證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進展之間的機制共性,并追蹤涉及體內腫瘤組織中LDL積累和LOX-1表達的機制。"我們目前的研究重點是LOX-1在內皮細胞中的重要性,它是癌癥和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一個共同因素,"飛田京子解釋說。"腫瘤中中性粒細胞的存在是腫瘤進展的一個提示性標志"。
該研究還指出了一種治療和預防惡性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的有希望的方法--通過針對中性粒細胞招募到內皮細胞。飛田京子總結說。"不是死于癌癥,而是死于心血管事件的癌癥患者數量正在增加。靶向LOX-1/氧化LDL軸可能是治療這兩種疾病的一個有希望的策略。"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10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
頭條 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