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雯
審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陶寧 副教授
資料圖
(資料圖片)
腸道微生物除了在消化、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抵御疾病以及生產人體必要的維生素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外,令人意外的是,它也在悄無聲息控制并反映著我們的情緒。
回想一下,當你吃到好吃的東西,是不是覺得很開心,而當你情緒低落的時候,則會想吃些好吃的緩解自己悲傷的情緒。同時,你的情緒也會反映在胃腸道上——緊張到拉肚子并不是是一種形容,而是真的會在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那么腸道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情的呢?關鍵就在于大腦和腸道之間的通路——迷走神經。
迷走神經讓我們無需思考就可以完成呼吸、吞咽和消化動作。該神經將我們的腦干連和消化器官連接起來,這些神經纖維最終嵌入到我們的消化器官的內層。
這條“高速公路”讓我們大腦和腸道可以“互相交流”。當腸道細菌分解食物顆粒時,它們會產生代謝物,迷走神經可以感知它們。反過來,這條神經將這些信息傳輸到大腦,從而調節消化過程。但是壓力會關閉迷走神經,阻止其執行這些重要任務。如果迷走神經由于壓力而無反應,它就不會釋放出能緩解炎癥的抗炎分子。這也就解釋了之前提到的為什么壓力大的時候我們會拉肚子。
如今,學界已經認可了腦-腸軸在維持體內平衡重要性,并且在積極研究它對于我們情緒的影響。
此前,來自費城的科研人員就系統地進行了實驗,希望可以發現腸道內微生物群落對情緒和心理易感性的影響。
科研人員將參與試驗的大鼠分成了兩組——一組為對照組,它們只在自己的領地上休息;另一組事社會沖突組,它們會被放到另一只好斗的大鼠的領地上,二者之間難免會進行一系列劍拔弩張的互動。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它們的糞便樣本,比較其腸道內微生物群落的改變。
通過一段時間的反復沖突,社會沖突組中的大鼠體內的桿菌和梭菌的含量更高,而擬桿菌的含量更少。桿菌微生物包含多種抗炎物質,梭菌的增加通常也與炎癥有關,它們的增加是一種對應急驗證做出的健康反應。
但是,社會沖突組中的大鼠的表現并不相同——有的自信面對挑戰,有的則躺平擺爛。兩種菌群在這些大鼠身上的含量也是不同的——在經歷過幾天的沖突后,自信的大鼠體內的桿菌、梭菌比例在不斷增加,而膽小的大鼠體內這些菌群的比例則并沒有表現出適應性變化。
在試驗大鼠身上發生的事,同樣也出現在了我們人類身上。
在一項針對臨床抑郁癥患者糞便樣本的分析中,科學家發現,與非抑郁癥患者相比,抑郁癥患者腸道中的腸桿菌科等微生物較多,但是普拉梭菌較少。而且,這種梭菌越少,抑郁癥狀就越嚴重。
如今科學家已經開始著手尋找微生物與大腦的聯系可能會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一些醫生和醫藥公司已經在探索治療抑郁癥的典型益生菌——口服細菌補充劑,盡管它們通常不包括在新研究發現的缺失的腸道微生物中。
盡管我們對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和了解還處在早期階段,但是不可否認,腸道微生物對于我們情緒的作用。
腸道作為我們的“第二大腦”,以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影響人類的健康。下次遇到不開心的事,吃點好吃的沒準真的會讓你的心情好起來。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