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量子網絡的基本單元是遠距離雙節點糾纏。通過采用量子存儲技術對光子進行存儲,將使不同節點間的高效糾纏連接成為可能。構建存儲器間糾纏并拓展節點間距一直是量子網絡方向的研究熱點。已實現的雙節點糾纏實驗中,最遠直線距離僅為1.3公里。2020年潘建偉團隊在此方向取得突破【Nature 578, 240 (2020)】,將雙節點糾纏的光纖鏈路距離拓展至50公里。然而該實驗中,兩臺量子存儲器位于同一間實驗室,并未實現長程分離。
為實現長程分離的存儲器間糾纏,每個量子存儲裝置需能夠獨立操控。在該研究中,節點A位于合肥市創新產業園,節點B位于中國科大東區,二者之間由20.5公里的光纖進行連接。團隊在節點A產生了具有長壽命的光與原子糾纏,并將產生的單光子經過頻率轉換后發送到節點B,節點B將收到的光子再次頻率轉換后采用另一臺量子存儲器進行存儲。
研究團隊采用激光冷卻的銣原子進行量子存儲,其光子波長為795納米,并不適合在長光纖內傳輸。采用由濟南量子研究院研制的周期極化鈮酸鋰波導,團隊將光子波長轉移至1342納米,極大地降低了光子在長光纖內的衰減。該工作的另一難點在于長壽命量子存儲,存儲壽命需超過光子傳輸時間。為此,團隊設計了一個新型的光與原子糾纏產生方案,在獲得長存儲壽命的同時,產生的光子比特編碼在時間自由度上,非常適合頻率變換以及遠距離傳輸。
以此為基礎,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獨立存儲器間的遠距離糾纏。該工作為后續構建多節點量子網絡原型系統、進行量子物理檢驗、探索器件無關量子密鑰分發等應用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工作得到科學技術部部、安徽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合肥國家實驗室等的支持。
論文鏈接
量子存儲節點分布示意圖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