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通常情況下,豬籠草通過生長在地面上的改良葉片來引誘和捕捉昆蟲。這些垂直方向的水罐附屬物大致是圓柱形的,有一個開放的頂部和一個封閉的底部。
蒼蠅等昆蟲最初是被誘人的色素或花蜜吸引過來的,但當它們落在豬籠草的光滑邊緣上時,又會滑落瓶內,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然后它們的身體被溶解并被植物消化。
2012年,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婆羅洲的一個地區發現了一種豬籠草,該地區最初似乎完全沒有豬籠草。
然而,經過進一步調查,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植物有地下芽,支持地下捕捉獵物。這些豬籠草要么生長在地下洞穴中,要么直接進入土壤中,長度可達11厘米(4.3英寸),并且正在捕捉土壤中的獵物,如螞蟻、螨蟲和甲蟲。
這些植物現在已經被歸類為一種獨特的豬籠草植物,被命名為Nepenthes pudica--這個名稱的后半部分來自拉丁語的pudicus,意思是“害羞的”。
據認為,這些植物進化出在地下捕食的能力是為了應對它們的高海拔干燥山脊頂的棲息地,那里缺水,地上的昆蟲也經常短缺。團隊成員、布里斯托爾大學的博士生Michal Golos說:“我們假設地下洞穴有更穩定的環境條件,包括濕度,而且在干燥時期可能也有更多的潛在獵物。”
這項研究由捷克共和國帕拉茨基大學的Martin Dan?ák教授領導。該研究最近發表在《PhytoKeys》雜志上。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