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日報道,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對中子的“壽命”開展了迄今最精確測量,精確度提高了兩倍多,不確定性不足1/10,相關研究發表于13日的《物理評論快報》,有助揭示宇宙的演化歷程并為發現新物理現象提供證據。
最新實驗的科學目的是測量自由中子在原子核范圍外的平均壽命。該研究負責人之一、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丹尼爾·薩爾瓦特說:“非常精確測量這個值意義重大,因為了解中子的精確壽命可以揭示宇宙的發展演化歷程,也可以讓物理學家發現現有亞原子粒子標準模型中的缺陷。”
研究中使用的中子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超冷中子源(UCNtau)內產生。研究人員在一個擁有4000塊磁鐵的“浴缸”內捕獲這些中子,并將其溫度降低到接近絕對零度。等待30到90分鐘后,研究人員計算了“浴缸”內幸存的中子,它們在磁力的作用下懸浮起來。
UCNtau陷阱的獨特設計可以將中子儲存11天以上,比早期設計的時間長得多,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中子壽命測量結果的影響。在兩年多里,研究人員計算了使用這種方法捕獲的大約4000萬個中子的壽命。
該研究負責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物理系主任大衛·巴克斯特說:“這項工作為一些測量確立了新的黃金標準,對回答早期宇宙中元素的相對豐度等問題至關重要。”
薩爾瓦特說,實驗結果有助于驗證已被廣泛接受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準確性,還有助于理解物理學中的新思想(如中子衰變為暗物質)在宇宙演化中的潛在作用,幫助解釋第一批原子核是如何形成的。“解釋中子衰變的基本模型涉及夸克‘身份’的改變,但最近的計算表明,這一過程可能不像先前預測的那樣發生。我們對中子壽命的新測量將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獨立的評估,也有望為發現新物理現象提供大量證據。”
總編輯圈點:
不在原子核內的中子,通常只能存在十幾分鐘。一般認為,科學家用“瓶子”和“束”兩種方法來測量中子的壽命。前者是把中子放入一個瓶子,在一段時間后數還剩下多少個中子;后者是指把中子注入探測器,探測器計算中子衰變產生的質子數。此次科研人員采用的方法也是計算“幸存”的中子數,只是手段更為精密。中子的壽命和宇宙演化這一宏大命題密切相關。科研人員認為,它對于了解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的最初幾分鐘內形成的氫、氦和其他輕元素的數量非常重要。(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