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教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周宏以海龜編輯器為軟件平臺和工具開發了一套集成舞臺、Python、Micro:bit硬件、人工智能為主題的課程。該課程以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為載體,通過 micro:bit開發板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課程主題活動安排總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單元:Python入門在舞臺的繪圖,學習內容包括繪制旋轉太極圖、繪制遞增螺旋和繪制月牙三個部分;第二單元:趣味Python,學習內容包括猜數字、文字游戲和攢錢系統三個部分;第三單元:硬件連接Micro:bit,學習內容包括控制燈陣、自制風扇、猜拳小游戲和無線電通信四個部分;第四單元:人工智能,學習內容包括顏色識別和人臉識別兩個部分。課程進行中通過多個生動的教學實踐例子講解了編程貓海龜編輯器關于在不同課程主題活動的操作方式。
此外,教學實踐選取的單位為上海市某中學,該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整體生源較好,且計算機基礎知識扎實。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六年級兩個班級,學生的年齡都在十一歲到十三歲之間。實驗流程分為三個部分:前測、實施和后測。對照班前后測均值差別不大,且結果不存在明顯差異。證明使用傳統講授法對學生授課對于學生的計算思維無明顯影響。而實驗班后測平均值比對照班后測平均值多5分左右,且兩班后測成績存在顯著差異。證明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計算思維影響不同。經過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踐,實驗班學生計算思維有顯著的提升,并且在批判思維和問題解決維度有明顯差異,其他三個維度后測成績也均高于前測成績,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能夠更熟練地繪制流程圖,且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已經能夠有意識地按照一定的規則設計解決方法。
隨著授課難度的加大,周老師進一步分享了開源硬件人工智能課程,講解了AITank基礎運動實驗。以十個實驗案例進行深入分析,通過編程教育、機器人教育、數據分析的案例或項目實踐,來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和創新素養,同時讓貓廠小伙伴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明白程序設計是計算思維提升的重要方法之一。
周宏談到,課程開發取決于開發的力度,把復雜的事情講簡單就是一個好的教材,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到的方法可以進行實踐,每一個例子都會激發孩子某個方向的創造力。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