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分布廣泛且規模宏大的石窟寺,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新華社12月1日報道,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堅持統籌規劃,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堅持保護第一,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堅持廣聚人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科研和文物修復隊伍;堅持傳承創新,挖掘弘揚石窟寺文化藝術魅力;堅持交流互鑒,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走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
“《意見》是我國石窟寺保護利用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既表明了國家對石窟寺保護利用的重視,也體現了石窟寺在文化事業和文物保護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從事石窟寺保護的工作者,我感到責任重大。”12月8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黃克忠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到2022年,全面消除石窟寺重大險情
我國石窟寺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體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畫、書法等藝術于一體。近來,我國在石窟寺搶救保護、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和豐碩成果。與此同時,石窟寺保護利用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
黃克忠舉例道,比如,石窟寺文物安全風險高,容易受地質災害、生物病害影響和人為破壞;保護基礎薄弱,中小石窟寺保護管理機構和相關專業人員不足;應對巖體風化、滲水、結構失穩等病害的關鍵保護技術尚未突破;系統考古研究不足,價值發掘闡釋和展示利用水平不高等。
對此,《意見》對新時代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全面部署。《意見》提出,到2022年,石窟寺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要進展,石窟寺重大險情全面消除,石窟寺“四有”(有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記錄檔案、有專門機構或專人負責管理)工作基本健全,重點石窟寺安防設施全覆蓋。到“十四五”末,中央和地方協同推進、部門間密切合作、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石窟寺保護長效機制基本形成;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完善,保護管理機構和隊伍更加健全;保護傳承、研究闡發、科技攻關、傳播交流協同推進,石窟寺保護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石窟寺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
為實現上述目標,《意見》明確了十項主要任務,列在首位的是加大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力度。《意見》提出,開展全國石窟寺保護情況調查,2021年上半年完成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并推動有關內容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銜接。實施石窟寺保護重大工程,分級壓實政府責任,分類開展中小石窟寺搶救性保護、重要石窟寺保護示范、石窟寺安全防護設施建設,2022年底前全面消除石窟寺重大險情。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加強日常養護和監測工作,定期開展文物健康評估,全面提升石窟寺保護能力。
“《意見》開啟了石窟寺保護利用的新時代。我們堅信,未來兩年在國家文物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下,按照規劃分類分級實施,必將極大改善我國石窟寺的保護現狀,提升我國石窟寺保護利用的水平。”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表示。
建設重點實驗室,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現代科技在石窟寺保護利用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支撐作用,有助于實現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的轉變。然而,現有的技術供給與石窟寺保護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
“石窟文物的防風化整體保護、水患治理、無損檢測與監測,以及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理念與技術創新等方面,還有許多難題和瓶頸問題等待我們去攻克。將最新的技術更有針對性地應用到石窟寺保護中去,是文物保護科技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所在。”黃克忠說道。
針對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意見》提出,強化石窟寺保護技術集成和系統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完善石窟寺保護科學技術體系。組織文博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加快石窟寺病害檢測、巖體穩定性評估、壁畫和石刻保護修復新材料、無人智能監控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巖性地質特征、壁畫制作工藝和各類病害發育機制等基礎研究,傳承創新傳統技術和營造工藝,2022年底前安排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統籌考慮建設相關領域跨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揮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作用。
趙聲良表示,敦煌研究院將在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進一步聚焦我國西北地區石窟寺保護中的瓶頸問題,積極申請國家和省部級研究項目,聯合國內外石窟寺保護的科研團隊,組織科研攻關,開展石窟寺巖體、壁畫與塑像、石刻等保護基礎性研究。在現有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拓展研究平臺,申報和建設國家研究中心(或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石窟寺的科學保護利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加強數字化保護利用,讓文物活起來
長期處于自然環境中的石窟,難免受到風霜雨雪的侵蝕,面臨風化剝蝕的威脅。為盡可能降低自然風化對石窟的影響,文物科技工作者絞盡腦汁。但現有的技術水平,難以完全阻擋自然風化的進程,更多的是延緩。
因此,在進行實體保護的同時,盡早地采用數字化的方式為石窟保存立體檔案,把它們的信息完整地保留下來,顯得尤為緊要。一方面,能夠讓更多的人欣賞到石窟之美。同時,也為后續的保護修復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意見》提出,加快制定石窟寺數據采集、加工、存儲、管理等方面的標準規范。持續開展石窟寺壁畫、彩塑、雕像、洞窟、摩崖石刻和海外中國石窟寺文物、敦煌文書等數字化工作。加強全國和區域性石窟寺數字資源管理和共享共用。
“數字化是石窟寺更久遠地存儲及更廣泛地傳播的重要手段,可為石窟技術的保護、研究和弘揚開拓新的可能性和無限空間。”趙聲良介紹,在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積累了豐富的敦煌石窟數字化成果,未來還將繼續深入開展石窟寺數字化技術研究與標準規范制定工作,不斷豐富數字敦煌資源庫,竭力推動海外敦煌文物和文書的數字化回歸。
借助數字化技術,不僅可以真實記錄石窟狀況,還可以將提取到的數字信息廣泛服務于石窟的保護、研究、管理、展示。一直以來,如何借助新興科技手段,更好地向外界傳播云岡石窟文化,是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合作開展石窟數字化保護利用的相關研究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等比例洞窟3D打印復制技術的應用,拉開了云岡石窟行走世界的序幕,為宣傳弘揚民族文化,加強中外文化交流融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張焯表示。
不只是云岡石窟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同樣面臨讓文物活起來的重任。然而,受限于承載空間、文物自身性能等因素,石窟寺展示條件難以滿足和適應日益劇增的游客參觀需求。“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數字化展示利用新技術的研究,進一步實現多終端‘窟內文物窟外看’,探索敦煌石窟展示新方式,也為我國其他石窟寺保護展示利用工作提供經驗和借鑒。”趙聲良表示。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