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了!穩了!當嫦娥五號著陸器穩穩地降落在月球表面,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空間力學團隊師生們的心也終于落了地。
“嫦娥”飛月前,在模擬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的地面試驗場,團隊圓滿完成了20多種“嫦娥”在月球著陸工況的模擬試驗,以確保著陸器穩穩地踏上月球的土壤。
與此同時,空間力學團隊在羽流與月壤相互作用、模擬月貌區、穩定性試驗面、“嫦娥”再返地球大氣層的穩定性和姿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都將為此次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完成保駕護航。
實驗室模擬月球造土11年
此次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去月球采樣返回,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挖土”。早在2009年,天津大學空間力學團隊崔玉紅教授和王建山教授就開始在實驗室里“造土”——尋找各種合適的材料,盡量符合月球表面土壤的各種參數,部分成果最先應用于嫦娥三號。
此次嫦娥五號降落在呂姆克山,同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著陸地點不同,并且著陸器的重量不同、任務不同,在月貌試驗場內,空間力學團隊根據不同參數順利完成了20多種不同的月貌模擬試驗,特別是模擬出月坡、月坑、月石等多種組合和極端工況。
模擬月貌打好了“地基”,為了讓嫦娥五號穩穩落月,并確保所搭載的各種敏感設備不受“內傷”,空間力學團隊圓滿完成了著陸器穩定性試驗面和著陸沖擊試驗面的研究,并全面模擬了可能會碰著石頭、遇到斜坡等各種極端工況,確保“嫦娥”無論遇到什么著陸情況,“腿”都不會受傷,穩穩落月,并保障搭載的敏感設備正常工作。
同時,在著陸器接近月表時,發動機噴出的高速、高溫與高密度氣體迅速向月表外部真空環境膨脹、擴散,形成羽毛狀流場,即羽流。羽流沖擊月球土壤表面,導致月壤顆粒四處飛揚,并在月球表面形成月坑。
月坑會給著陸穩定性帶來不利影響,飛揚的月壤顆粒也會影響著陸能見度和視野,甚至這些顆粒黏附在著陸器設備表層,覆蓋在光學儀器表面,使得它們無法開展正常工作。
針對月壤顆粒被揚起的臨界質量和月表形成月坑的尺寸、月壤顆粒受力影響因素、月壤顆粒相互碰撞問題、月壤顆粒的擴散問題和月壤顆粒與發動機羽流雙向耦合問題等,團隊提出了原創的研究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為嫦娥五號著陸器穩定著陸保駕護航。
讓“嫦娥”帶月壤順利返回
我國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分為“繞、落、回”三步走,嫦娥五號將要完成的正是這最后一步的“回”,并且是帶著月壤樣品回到地球。
返回器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的穩定性和姿態分析,也是空間力學團隊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通過數值模擬與試驗數據比對,團隊提供了不同的工況助力返回器以“最舒服”的姿態安全進入大氣層。
崔玉紅和王建山近10年來一直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測”計劃等項目,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已應用于嫦娥三號、四號和五號著陸器,也將應用在未來的“嫦娥”系列著陸器上,為我國探月工程提供重要研究方法和關鍵參考數據。本報記者 陳 曦 通訊員 劉曉艷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