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題:人參也能9塊9包郵 你信么?
新華網記者 陳聽雨
一、春天里的“老農夫”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地處長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因紀念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而得名。
春天的東北山村,仍有寒意。清晨五六點,靖宇縣龍泉鎮大北山村的一間小屋就亮起了燈,駐村第一書記高世龍,披著外套坐在電腦前,他一天的工作從統計“長春老農夫專賣店”的訂單數開始。
上午9點,大北山村漸漸暖了起來。
高世龍來到村部門口,招呼著來學習電商經營經驗的人們,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來:“我們村無論是氣候還是土壤,都最適宜種植人參,現在‘長春老農夫專賣店’的人參銷量已經位居網絡平臺的前列。”“大北山村原來的農產品種植是分散的,現在我們聚合起來,大家齊心協力種人參、創品牌,‘老農夫’品牌已經成了大北山村的代名詞。農民的收入,也跟著翻了番。”……
這一交流就到了中午,午飯拖到了一點以后。匆匆扒拉了幾口飯,高世龍又召集來同事們,開一個關于電商直播的小會。
高世龍(右二)介紹大北山村電商經營工作
今年疫情以來,大北山村不少村民沒有外出打工,很多閑在家里的人,組織起來參與到電商銷售的工作中去。
“比如包裝組的30多人,就由12個貧困戶和原本閑在家里的婦女組成,除了務農,他們本來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疫情期間反而有了工作,平均每人每天靠包裝電商產品能收入一百元。”高世龍說。
疫情期間,高世龍開始琢磨電商經營轉型的事兒,自己在一些直播平臺嘗試每天直播3小時帶貨。“剛開始,粉絲只有一千多人,沒什么經驗,一切都是邊學邊研究。我想以后在田間地頭兒直播,培養一些農民成為電商平臺上的帶貨直播達人。我們要把最淳樸的民風展現出來,把最好的產品帶到消費者面前。”
曾經,靖宇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這里深陷貧困的村民們不敢想象,有一天坐在家里就能把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獲得消費者的喜愛。
點開拼多多“長春老農夫專賣店”的店鋪首頁,赫然看見,店內9.9元毛重約30-50克的人參買2送1,已拼150萬件。
“我們是原產地直銷,薄利多銷,從地頭直達餐桌,通過拼多多平臺銷售,去掉了所有中間不必要的環節。另外,人參過去都是作為禮品出現的,是高檔商品,我們在保障人參品質的前提下,去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包裝,控制成本。”高世龍介紹起村里的特色產品,如數家珍。
二、泥土里走出來的網店
1985年出生的高世龍,青年入伍,在部隊一呆就是10多年。2016年1月,高世龍被派到大北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我剛來的時候熱情很高,雖然做足了思想準備,但現實還是讓我心里一驚。剛來的時候,村里全都是土路,下點小雨就泥濘不堪,想進村都很難。農民們固守著自己的種植觀念,起初對我也不信任……”高世龍說。
雖受挫折,但高世龍沒有放棄。他自籌資金幫助村民修危房,發動親友捐款救治貧困病人……一次次不計回報的付出,讓村民們看到了高世龍的真心和決心,越來越多的村民愿意跟著他干。
高世龍在大北山村
高世龍意識到,脫貧攻堅要找到突破口,要靠發展產業來“造血”,要改變當地種植結構,創立品牌規模化發展。
有了方向,高世龍帶著村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不斷增加人參、天麻、貝母、木耳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
大北山村種植的人參
隨后,高世龍試水電商平臺,開始推動大北山村電商發展和銷售轉型。他注冊了“老農夫”品牌,幾番嘗試,最終“老農夫”鎖定了電商平臺拼多多。
“我們覺得拼多多平臺的定位更加契合,這個平臺更適合農產品上行,把消費者長時段的分散需求匯聚成短周期的批量需求,特別適合我們這樣產地集中化、批量化的村莊,把產地農產品在短暫的成熟期內順利賣出去。拼多多對中小商家幫扶比較多,剛進入電商圈、品牌知名度不高的店鋪,能學到很多東西。如果說拼多多是腿上有泥、身上有土的電商平臺,那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老農夫。”高世龍說。
2019年1月“長春老農夫專賣店”正式開始在拼多多平臺運營。“我們可不是趕時髦,為了開店而開店,我們是結合村里的產業布局,實現村企聯合、企業和市場聯合,用實際行動和真金白銀來激發村民的干勁和信心。”
為了開好網店,高世龍自學電商運營知識,啃了好幾本教材,還從上海請來外援,運營、美工和采購,不少年輕人也返回家鄉加入了村里的電商事業。
“我們為拼多多量身定做了保鮮參和現在暢銷的干參,這系列的產品,一上線就賣得非常好。”高世龍說。目前,“老農夫”的長白山人參始終位居拼多多平臺相關類目的前列。
三、苞米溝變成了金子溝
駐村四年多,高世龍瘦了一大圈,黑了好幾個色號,功夫不負有心人,“老農夫”搭載拼多多電商平臺成功觸網,大北山村也闖出了一條扶貧致富的新路。
據高世龍介紹,這些年,網店帶動全村155戶、290人脫貧增收,“長春老農夫專賣店”單店去年營收1200萬。這樣的成績,在東三省的扶貧村項目里,都是佼佼者,高世龍說。很多村民蓋了新房,村部旁邊的活動廣場就是利用網店盈利資金修建的,每年冬天都會舉行分紅大會,村民人均增收已達數千元,高世龍說。
回想起2016年剛到大北山村時的情景,高世龍感慨萬千。“大北山村就是因為周邊全是山才叫這個名字,年輕人出去打工,村里多是老人。當年村民們以種苞米、大豆為主,山坡地產量低,一畝地的年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種啥得啥,要想振興鄉村,土地轉型是必然的選擇。通過種植特色經濟藥材,五年左右的時間,全村1000畝地的經濟產值由420萬增加到9000萬,苞米溝變成了金子溝。”
2020年4月11日,靖宇縣正式退出了貧困縣序列。
藥材好是因為黑土地的山清水秀,未來大北山村要繼續把“老農夫”打造成區域化的農產品品牌,著力打造食用菌、人參、天麻、貝母、藍莓、榛子六大產業。“我們不僅賣自己村里的產品,還計劃把全縣的優質農產品拉進來賣。”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