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外媒BGR報道,尋找潛伏在太空中的新行星并不像以前那樣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不是一個挑戰(zhàn)。美國宇航局(NASA)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等高科技儀器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大量可用于新發(fā)現(xiàn)的數(shù)據(jù)。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Michelle Kunimoto就做到了這一點:她發(fā)現(xiàn)了17顆新行星。
博士候選人Kunimoto是在《天文學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新論文的主要作者,該論文詳細描述了17顆新行星。我們對它們了解不多,但其中至少有一顆大小大約與地球相當,并且像我們自己的星球一樣被認為是巖石行星。
17顆行星中有許多“體型”非常大,被認為主要是氣態(tài)巨行星。但是事實證明,對于天文學家來說,發(fā)現(xiàn)更小的巖石世界更加困難。現(xiàn)在標記為KIC-7340288 b的行星比地球大約50%,并且恰好在其恒星的所謂的“宜居帶”,這意味著它的表面溫度可能足以支撐液態(tài)水。
“這顆星球距離我們有一千光年,所以我們不會很快到達那里!”Kunimoto在一份聲明中說。“但是,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發(fā)現(xiàn),因為到目前為止,在開普勒數(shù)據(jù)中只發(fā)現(xiàn)了15顆經(jīng)證實的位于宜居帶的小行星。”
這項發(fā)現(xiàn)是使用一種在系外行星獵人中很流行的技術完成的,在該技術中,人們密切觀察恒星的光以觀察亮度的變化。從地球的角度來看,當恒星的亮度暫時消失時,表明恒星前方有天體通過。這些過境現(xiàn)象可以告訴天文學家有關繞恒星運行的天體的驚人數(shù)量。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