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研究,我國科研工作者發現了野生大熊貓有冬、夏兩個活動中心,白晝活動節率強于夜間等“生活奧秘”,論證出野生大熊貓種群續存最小棲息地面積需求為114.7平方公里。
這項由西華師范大學、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參與研究的《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研究與種群復壯技術》科研成果,為野生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種群復壯技術提供了科學依據,榮獲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目前,我國野生大熊貓僅分布在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及涼山等6大山系中。與圈養環境下的大熊貓相比,研究野生大熊貓的困難在于研究對象難以直接跟蹤觀察、研究區域生活環境惡劣等。
從2000年起,項目組成員踏遍川陜甘三省野生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針對野生大熊貓保護追蹤、管理中的關鍵技術難題,項目組采用了自動觸發紅外相機監測、GPS可自動脫落項圈等技術,掌握到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項目組負責人、西華師范大學教授張澤鈞介紹說,這項研究系統揭示了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需求規律,主要為雌、雄大熊貓在生存環境選擇上表現出不同,不同季節影響大熊貓生存環境選擇的因素不同。如夏季大熊貓偏好新筍密度高、多年生竹密度低區域,而秋冬季大熊貓偏好坡度平坦、上層喬木郁閉度較低、距道路較近區域。
研究還從繁殖資源與食物資源角度,揭示了影響野生大熊貓種群發展的限制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組首次論證出野生大熊貓種群續存最小棲息地面積需求為114.7平方公里。
“目前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現象仍然嚴重。在面積小又被隔離的‘孤島’棲息地上,大熊貓小種群面臨近親繁殖、難以維持的危險。”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強說,為此他們發明了具有寬度的大熊貓生境廊道的設計方法,在四川省內設計了14條大熊貓生境廊道,以減小棲息地的碎片化程度,維系不同種群野生大熊貓交往,降低大熊貓種群滅絕的風險。
“應從食物、產仔洞穴等方面進行精細化管理。人類可以主動采取一些人工干預措施,提高野生大熊貓幼仔存活率進而增加大熊貓種群數量,促進大熊貓種群復壯。”張澤鈞說。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