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科學發展,尤其是原創性研究還不盡如人意,與投入不足和不完善的科研評價體系等有關,但根本在于科學精神還沒有完全到位
40年前,全國科學大會開啟了科學的春天。近些天來,科學界為此舉辦了各種紀念活動,追憶歷史、繼往開來、建言獻策。
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近年來更是實現了大步跨越。成就讓人欣喜,但一些聲音同樣值得關注:我國科技成果數量多但總體質量仍然不高;基礎研究有突破,可缺少引領性研究,較少提出原創性科學問題;鼓勵懷疑、提倡創新的文化還沒有完全形成。實際上,這些中肯的意見并不新鮮,而它們之所以一再被提出,一定程度上說明,這恐怕正是我國科技發展的軟肋。
如何正視和彌補這些不足,我們不妨向科學產生的源頭尋找答案。
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是古希臘理性思維和近代數理實驗相結合的產物。作為一種創造性的人類活動,通常認為科學的核心在于思維方式、理念方法,即科學精神??茖W精神源于古希臘,其特點是:超越實用性和功利性,對知識本身感興趣,著迷知識的確定性問題。亞里士多德對經驗、技藝和科學做了區分,他認為,經驗是關于個別事物的知識,技藝是關于普遍事物的知識。技藝高于經驗,但還不是最高的“知”,科學才是最高的“知”。因為它不是以消磨時間、獲得利益為目的——追求科學就是求知本身,而不為其他目的。
科學精神高出具體學科實踐,在于它把探求真理當作一種自覺,它鼓勵獨立思考、懷疑批判,其內核是追求自由的人文精神。文藝復興以來,正是重新發現并繼續發揚這一為科學而科學、為知識而知識的傳統,探索未知、解釋自然,才發展了物理、生物、化學等近代自然科學,引領數百年科學風潮。
中國傳統文化偏重實用性,往往欠缺超脫現實的求知精神,以及從經驗中尋找規律的邏輯思維。中國古代的科技,不少是經驗科學而非實驗科學,有博物學的意義而缺少現代數理實驗上的意義。這一取向,使得我們長期以來不自覺地在對待科學時敬畏不足,實用、功利有余??茖W當然有實用價值,但不應當過于強調它的功利性??v觀科學歷程,影響深遠的發現常常源于科學家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技術進步等實用價值是科學活動的結果,是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
近代以來,不少仁人志士提出學習西方的科學,但由于對科學精神缺乏足夠深入的理解和反思,學習科學時往往側重具體器物和知識的學習,掌握了方法卻沒明白目標;或者盲目科學崇拜,認為科學無所不能,以技術理性遮掩了科學精神的人文取向。當前我國科學發展,尤其是原創性研究還不盡如人意,當然與投入不足和不完善的科研評價體系等有關,但根本還在于科學精神還沒有完全到位。
當前,我國要想實現從“跟跑”向“并跑”“領跑”的跨越,贏得世界尊重,就需要在重大的基礎和原創研究上有所突破,為全人類的知識做貢獻。近年來,國家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支持科學家自由探索,努力在前沿基礎上出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其用意正在于此。
隨著我國科研投入不斷增長,科研環境不斷改善,和以往相比,我們應當更有條件來探索世界、追求科學。我們要弘揚敢于挑戰權威、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多問些對錯,少計較利害,不要把科學活動過于功利化、庸俗化。同時,還要避免唯科學至上,認識到支撐科學精神的背后是人文精神,讓科學保持自由探索的活力。這或許是我們對“科學的春天”更好的紀念。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