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很多好學的朋友都喜歡去博物館親眼去看、親手去摸的方式學習。喜歡博物館的人,經常能在博物館內看到“禁止拍照”的字樣。有人說不讓拍照是為了保護文物,但僅僅是這樣嗎?
攝影到底會不會損害展品?
在攝影過程中,能直接損害展品的只有閃光燈。強光會讓展品褪色,這種現象稱為“光漂白”。但光漂白現象很常見。那些久置室外的廣告招貼往往變成淺綠色的樣子,就是受到了光線的損害。光線照射會促進氧化過程,從而導致染料褪色。因此,只要不使用閃光燈就不可能對展品構成任何威脅,這和相機種類與是否架設三腳架無關。
事實上,我國博物館、美術館的展品保護早已做到超高規格。可以說,作品放在展館里要比外面壞的慢得多。這主要因為光照度的控制。人們看展覽時總感覺展廳光線十分昏暗,就是為了減少光對于展品的損害。打開閃光燈意味著將作品重新暴露在日光下,就加速了“光漂白”的過程。
所以并非“攝影”損害展品,而是強光在損害攝影。
禁止拍攝使得禮品商店壟斷了圖像的版權
禁止攝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商業目的,因為攝影會嚴重影響藝術品周邊產品的銷量。很多圖像畫作類的產品已經有數百年歷史了,他們早已不受版權保護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容許攝影,那么所有人都可以合法利用這些圖像,而不會花錢去購買有版權保護的周邊產品了。
長期以來,畫冊和明信片等與藏品圖像直接相關的周邊產品的銷售一直都是很多博物館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博物館對于藏品高質量影像的壟斷則自然就成為了這筆收入的保證。正是因為高品質圖像與延伸產品的直接關聯性,如今的很多以展覽圖像畫作為主的美術館和一些博物館的部分展廳仍然常常會禁止觀眾拍照。
禁止拍攝也確保了藝術品的安全
竊賊或恐怖分子會通過照片來分析出報警系統以及攝像機的位置,再找適當的機會下手。雖然偷藝術品的賊并不多,但一偷往往就會上頭條新聞。當然,也有人會說,將照片傳到網上不會妨害藝術品的安全,反而會讓它更加安然無恙。因為如果更多人知道了某件藝術品專屬于某個博物館,那么即便被偷,它也很難找到銷售渠道。因此,拍攝和分享圖像應該被鼓勵,而不是被禁止。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