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創新藥物應急研發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奧司他韋(口服)、帕拉米韋(靜脈輸液)、扎那米韋(吸入)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成為流感的有效治療藥物,患病早期尤其是發病48小時之內及時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能顯著降低流感重癥和死亡的發生率。”
3月27日,科技部召開“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成果發布會,傳染病專項技術副總師徐建國院士透露,目前我國在抗流感病毒藥物的研發生產方面可自主滿足臨床需求,由軍事醫學科學院和深圳市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生產的磷酸奧司他韋,能滿足我國常規需要及戰略儲備,且價格僅為進口藥物的一半,已占據我國近80%的市場份額。
去冬今春,季節性流感活動水平較往年顯著增高,我國創新應急藥物研發能否滿足人們需求?“我們在宜昌,建立了年產可達8千萬到1.2億人份的抗流感藥物的國家儲備生產線,一旦發生大規模疫情,我們可以從容應對。”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鐘武說。
“我國防控突發疫情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副主任楊哲表示,從2003年SARS時期的“守望相助”到甲型H1N1、H7N9禽流感的“有效應對”,P4實驗室實現“積極防控”,成功構建全球最大的突發急性傳染病預警、監測、實驗研究體系,控制寨卡傳染病輸入,援助非洲阻擊埃博拉疫情,進而實現“主動出擊”。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實施以來,在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方面重點部署,投入28億元支持170項科研項目,提升了我國應對季節性流感及其他突發疫情防控中的監測預警、診斷和治療的科技創新能力。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司監察專員劉登峰指出,重大專項實施10年來,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應對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轉變、肺結核新發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初步建立72小時內鑒定300種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的篩查技術體系,病原體檢測確證能力不斷增強;覆蓋我國大陸31個省所有地市及新疆建設兵團的全國流感監測網絡,目前包括408家網絡實驗室和554家哨點醫院,全年不間斷開展流感監測;首個H7N9病毒疫苗種子株的研制,結束了我國流感疫苗株必須依賴國際提供的歷史……
面對流感防控,專家的建議是防患于未然。然而,我國流感疫苗的接種率并不高,大概每年供應市場約2600萬支,但實際接種只有2000多萬支。
這一數字和需要接種的高危的、推薦的人群相比,接種的數量還是太少。當記者將這一問題拋給在場專家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局副局長賀青華回應說,疫苗接種在傳染病防控方面是最有效、最直接、最積極的手段,但在北京即便為老人和孩子免費提供疫苗,接種率也不高,這就導致防控傳染病的免疫屏障建立不起來,一旦老人和孩子感染情況就會很嚴重。
“四價流感疫苗正在進行相關申報審批,預計2018年底在下一個流感流行季節上市。”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國家流感中心研究員王大燕直言,流感疫苗可能有不足之處,比如每年接種,而且每年對不同的人群保護效果不一樣,但這不能影響流感疫苗依然是預防流感最經濟有效、安全的手段。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