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介紹了我國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原來,“量子技術”離我們真的很近。然而,這個科學概念也在經受著“炒作”的考驗。潘建偉在一次采訪中曾說,他的親戚曾買過一個號稱能“防癌”的“量子掛墜”,還拿來向潘建偉求證。他立即辟謠,“根本沒有這回事”,打著“量子”幌子的保健品,全都是假貨。
眾所周知,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則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科學普及的意義首先在于知識的傳遞和重構,從而為新科技塑造新生活奠定常識基礎。科學可以在理論的天空翱翔,日常生活卻總是依托常識世界展開。科學普及所做的工作實際上是為創新成果頒發常識世界“通行證”。
近年來,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投入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科技融入生活、造福民生的力度越來越大。比如,上文提到的“量子技術”無疑屬于“高精尖”的領域,但量子通信帶來的信息安全傳輸方式,不但可以應用于國防和政務,而且在百姓每日銀行轉款以及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也會起到積極作用。然而,科技進步在為更美好的新生活帶來無限可能的同時,也會給百姓的知識體系造成一些“縫隙”,在常識世界中形成“真空地帶”,這就容易被“偽創新”“偽科學”鉆空子。除了潘院士的親戚遭遇的“量子掛墜”外,“滴血驗癌”“基因檢測”等近來也頻頻引發熱議,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科普工作除了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基本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概念外,還應該注重“問題導向”,及時回應并準確回答生活中的科技之問,像潘建偉那樣對所謂“量子產品”大喝一聲:STOP!在科技與生活之間搭起一座“靠譜”的橋梁,讓“找科學家問個說法”成為人們遇到不了解的事物時的自覺選擇,也讓“給老百姓答個問題”變成科學工作者樂于去做的分內之事。
更長遠地看,科學普及的作用還在于促進社會成員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的氛圍,使民眾與科學家在精神層面實現共振。
今年恰是徐遲先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40周年。這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科普作品之一。40年來,讀過這篇經典之作的人不計其數,大多數讀者或許沒有從文章中搞懂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啥,卻肯定被徐遲所塑造的科學家形象深深地感動,對科學的精神內涵和社會價值也有了新的認識。時至今日,中國科技迅猛進步,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科技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意義和價值也正在得到重估。這一切呼喚著新時代科普精品力作的涌現,而這將夯實我國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的文化根基。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