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早期恒星藝術想象圖
英國《自然》雜志1日同時發表了兩項天文學重要研究,科學家報告了一個來自宇宙早期(大爆炸后的1.8億年)的信號,與天文學家預計的相差無幾;對該信號的分析表明,在早期宇宙中正常物質和暗物質之間有相互作用。
所謂宇宙的“黎明時期”,也是迄今最早的恒星形成的階段,監測這一時期信號的國際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天文學家們預測,恒星在宇宙早期一旦形成,它們的紫外光便滲入原始氫氣,改變氫原子中電子的激發態。該轉化過程被稱為中性氫21厘米譜線——這是射電天文觀測到的第一條譜線,也是開創歷史的重要譜線。
中性氫21厘米譜線被認為是分析星際中性氫原子分布、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結構的最有力“武器”,它可使氫氣吸收來自宇宙微波背景的光子,在無線電頻譜中留下記號。科學家認為,該頻譜應該可在今天低于200兆赫的無線電頻率中觀察到。
此次發表的第一項研究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天文學家朱迪·鮑曼及其同事報告,在78兆赫監測到這樣的一個信號。其來自大爆炸后1.8億年間,最早恒星在此時出現。他們發現,本次觀察到的頻譜寬度與預計的基本一致,但是它的振幅更大,也就是吸收更深,這意味著原始氣體比預想的更冷。
在另外一篇研究中,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雷南·巴克納團隊提出,氣體是在氫氣與更冷的暗物質相互作用中溫度降低的。根據觀察到的信號,研究人員稱,暗物質粒子的質量應不超過幾個質子質量。
總編輯圈點
如果宇宙的演化是本書,我們一頁頁向前翻看,只希望能參透這百億年的風景。現代技術手段的進步,讓書的內容愈加豐富起來,其中,21厘米譜線觀測就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出現以后,一片空白之處被填上了無比精彩的細節,直到現在,它仍在幫助科學家們點滴描繪著波瀾壯闊的宇宙。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