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版權局官網宣布,騰訊音樂與網易云音樂就網絡音樂版權合作事宜達成一致,相互授權音樂作品,達到各自獨家音樂作品數量的99%以上,并商定進行音樂版權長期合作,同時積極向其他網絡音樂平臺開放音樂作品授權。
在聽音樂這件事上,用戶再也不用為下載網易云音樂還是QQ音樂糾結了。這也意味著,國內各家在線音樂平臺筑起的版權壁壘悄然消失,行業開始步入后版權時代。
給“版權割據戰”降火
“這預示著音樂版權交易行為將向健康化、有序化、合理化方向發展。”12日,艾瑞咨詢分析師熊輝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我國音樂版權環境逐步優化。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所有音樂平臺下架未獲授權作品,加速了我國線上音樂正版化進程。
隨之而來的是,版權成為各家競爭的焦點。從2015年至今,阿里蝦米、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等多家線上音樂平臺不惜重金從索尼音樂娛樂公司、華納音樂集團、環球唱片集團等音樂制作公司購入版權。
2017年,由于網易云音樂未經許可向公眾播放騰訊音樂獨家版權歌曲,騰訊方面曾兩次起訴網易云音樂。
難以撼動的存量市場
從“水火難容”到“握手言和”,盡管政策層面推動版權之爭對于平臺方影響不小,但從市場層面來看,熊輝認為,“其影響有限。”
“這次的相互授權行為難以實現用戶量的大幅增加或減少。”熊輝說,目前移動互聯網用戶總量日趨穩定,手機音樂用戶數量增速放緩,人口紅利已經不在。此外,很多用戶同時是多個平臺的使用者,用戶習慣已經形成。
從易觀2017年11月發布的《中國數字音樂用戶行為洞察白皮書2017》來看,我國移動音樂用戶規模在5億左右,日活躍用戶1億。從去年1月至9月,日活躍用戶增加0.21億,增長平緩。
“這是由現階段的產業環境和發展背景決定的。”熊輝認為,存量用戶的運營和增量用戶的開發,將是線上音樂平臺要面臨的主要問題。這就需要,一方面繼續維護現有資源和用戶,另一方面將觸角延伸到數字音樂線下行業,拓展新渠道。
探索多渠道盈利模式
“線上音樂如何盈利仍是國內外平臺將要面對的難題。”熊輝說,目前絕大多數平臺仍處在不盈利狀態。以國外最大的流媒體平臺Spotify為例,用戶付費習慣已經形成,用戶基數也足夠大,但仍難以實現盈利。
“用戶付費分成或成為一個主要盈利模式。”熊輝介紹,近幾年中國數字音樂付費習慣正逐漸形成,數字音樂消費者愿為高品質音樂付費,并且熱衷音樂社交。
艾瑞咨詢2018年發布的《中國數字音樂消費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數字音樂用戶付費收入為1.2億元,去年數字音樂用戶付費收入增至31.9億元。
熊輝介紹,借內容付費東風,中國數字音樂商業化能力逐步提升。目前付費產品主要包括音樂流量包、數字專輯或單曲、線上線下演唱會、直播打賞與虛擬禮物等,其中數字專輯成為主要增長點。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