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知識付費開始興起,一些收費平臺呈風起云涌之勢。比如涉及內容出版的“喜馬拉雅”、主打名人開課的“得到”等,這些課程、節目收費在100元左右,聲稱能讓用戶“收獲最寶貴的人生經驗”、“解讀100本全球好書精華”,聽上去的確“物超所值”。
知識付費行業一直存在。從傳統意義上講,教育培訓(包括在線教育)、圖書出版行業等都屬于知識付費范疇,因為這些行業都是將教育、知識作為一種商品出售。如今興起的知識付費其實是借助了互聯網這一新興傳播模式,由愿意自主學習的用戶主動付費、通過獲取知識來實現自我發展和提升的知識交易行為,與傳統的知識付費相比,可謂形式不同、本質相近。
新一輪知識付費熱潮伴隨著互聯網發展浪潮而來,主要用戶都是深受互聯網影響的一代人。一方面,互聯網發展產生的信息鴻溝引發群體焦慮,激發了人們的學習欲望;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進步拓寬了知識傳播渠道,為知識付費提供了客觀條件。人們主觀上有需要,客觀條件允許,知識付費興起自然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雨后春筍般興起的眾多付費課程或節目中,很多并不能稱得上“知識”。什么是知識?學界還是有共識的。只有那些符合文明方向的,屬于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結果的系統學問才是知識。如果按照作家托爾斯泰的說法,只有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硬記得來的,才是真正的知識。
人們身處講求效率、追求速度的時代,花很長一段時間來讀一本書似乎并不是一件“劃算”的事。然而,要獲取真正的知識和智慧,不只需要花錢,更需要時間、勤奮和思考。在人類發明將書本智慧直接輸入大腦的技術前,我們獲取真正的知識恐怕只能采用下列“笨辦法”。
做好取舍。信息越多,越需要人們做好定位,在知識獲取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無用信息要勇于過濾,對于有用信息要系統學習和領會,爭取將其轉變成真正能為我所有、為我所用的知識。
勤于思考。俗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知識的獲取沒有捷徑,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通過閱讀、思考、分析、實踐的系統化過程,才能做到真正的自我吸收。這種系統化過程其實與知識的承載形式——書本結構的系統化是一致的。只有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時,我們才算真正領會了其中三昧。
有學者說:“閱讀的目的是獲得某方面的知識、提升一個人的理解力。”后者往往更為重要,因為往往是那些讀起來有困難的書才能提升理解力。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知識焦慮。期待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我們能用深刻的閱讀撥開迷霧。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