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自動駕駛技術加速發展,很多成熟的自動駕駛都已經能在公路上行駛了。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普及,必然會迎來很多前所未有的情況。自動駕駛技術的擁躉總是在強調這項技術的安全性,但是讓本來手握方向盤的人,放棄自己對車的控制權,交給一個算法,就必須讓他們理解如果遇到極端情況,算法會如何選擇。
對于普通人來說,了解自動駕駛技術在有可能的車禍條件下,如何選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們需要知道如果危險來臨時,自己的座駕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它們會做到什么地步?
據自動駕駛專家介紹,汽車的決策基于三個原則:一是保護主義,汽車的首要任務是保護乘客的安全。保護乘客是對消費者負責人的基本原則;第二是人文主義,就是在選擇時,盡可能的拯救更多的人;最后是利益優先,就是做出保護更多財產的選擇。但是這三者究竟哪個更重要,在不同的文化和道德環境下,并不相同,
有科技專家為了了解人們的想法,特意做出了一個假設: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突然遭遇剎車失靈的司機。車子在路上無法制止地狂飆,你必須在兩難的情況下做出選擇:撞向一群老人或者撞向一個推著嬰兒車的婦女,你會作何選擇?
一些汽車制造商和政府機構一直提倡自動駕駛汽車將比人工駕駛更加安全,然而實驗中“民意的表現”卻與這個安全承諾正好相悖:人們選擇讓自動駕駛汽車撞向路障,犧牲乘客而拯救路人。
MIT研究人員創建了名為“道德機器”的網站,提供情景模擬讓用戶做出犧牲選擇。網站收集了全球160多個國家的“民意”,結果顯示了東西方之間的廣泛差異。
有專家認為,雖然很多人覺得人文主義很重要,但是當人文主義需要犧牲自己時,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慷慨付出。未來,很有可能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取向的自動駕駛算法,而一輛符合德國國情和文化的自動駕駛汽車,也許完全不適應中國的國情。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每位車主可以選擇自己的偏好算法。但這一做法很有可能形成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即使用自私自利算法的汽車會在路上橫行霸道,導致那些利它型算法的汽車寸步難行或危險重重。
未來,不同社會間的不同的道德標準也許會成為自動駕駛技術推廣的阻礙之一。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