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B全國推廣辦公室舉辦的一次路演活動現場。
盡管熱騰騰的資金仍在持續涌入,但對許多年輕的創業者來說,過去風險投資人捧著錢追著創業公司的情景已經一去不復返。
科技部、商務部、國家開發銀行聯合調研出爐的《中國創業風險投資發展報告2017》顯示,中國創業風險投資行業在機構數量、資本總量、投資金額等方面都呈現較好的增長勢頭。資本的蛋糕雖然變大了,可真正能把蛋糕吃到嘴里的只有少數人。
馬太效應在風險投資領域愈發顯現。網易云最新發布的《2017年互聯網創業群體調查報告》給出了一個非常直觀的數據——10%的項目拿走了90%的錢。
經歷了O2O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等幾輪“廝殺”后,手握雄厚資源的投資人的目光更加“挑剔”。那些懷揣夢想的年輕創業者該如何努力才能從激烈的競爭中分得一杯羹?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近日采訪了正在參加“尋訪2017年大學生創業者喜愛的天使投資人”活動的數十位天使投資人,該活動由中國青年報社、KAB全國推廣辦公室主辦,請他們談談自己如何在多如繁星的創業項目中作出取舍?到底什么樣的創業者才是“潛在的成功者”?讓投資人心甘情愿地掏出真金白銀?
“打不死的小強”最打動投資人
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的創業故事讓人津津樂道,人們對成功的科技公司的年輕創始人總有著程式化的印象:男、20歲出頭,大學輟學創業,迅速積累億萬財富。然而現實殘酷得多。
大三那年,鄧建波作出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抉擇——休學,隨后他一頭扎進創業大潮。聽上去與大三輟學創立微軟的比爾·蓋茨有些相似,鄧建波卻沒有迎來奇跡般的創富神話。
他形容自己的創業經歷好比“升級打怪”,不斷被打倒又爬起來。他嘗試過校園外賣點餐網站、戶外餐牌廣告項目,均小有起色但以失敗告終。在創業和兼職的坎坷經歷中,他摸著大學生需求的“脈”找到新的市場方向,成立了一家對大學生提供免費兼職服務的平臺,然而資金鏈斷裂等一連串困難又向他砸來。在經歷了長達半年發不出工資的“灰暗時期”后,第一筆100萬元的天使投資讓他絕處逢生。
鄧建波的伯樂是天使投資界為數不多的女“天使”張潔。這位曾經的創業者如今已經成為華旦天使投資的CEO。很快,鄧建波用一組數據證明了張潔沒有看走眼:截至2017年7月,青團社注冊用戶為220萬,月訂單量增速超過100%,最高日訂單超過5萬單,穩居大學生兼職平臺第一梯隊。
選對的人,是天使投資人面對“一窮二白”的創業者和看不清未來的創業項目時,首先要考量的選項。這一點,在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的數十名天使投資人中取得驚人一致。大學生創業導師兼天使投資人、南京工程學院科技與產業處副處長韓冰說,“投大學生項目首先看人,其次看項目。只要人和團隊靠譜,項目可以不斷地試錯與修正。”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成功者的潛質,天使投資人們也給出了各自的標準。投資人最希望創業者具備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是:抗壓力、學習力和領導力。
鄧建波最打動張潔的,是他身上有一種“打不死的小強”的韌勁兒和抗壓力。張潔認為,青年創業初期總會困難重重,既沒有資金也沒有資源,“創始人意志是否堅定,能否能帶領團隊度過創業最艱難的時刻,并引領公司逐步壯大是創業成功的關鍵”。
華嶺資本董事長劉濤有十余年股權投資經驗,“是否具有很好的創業精神”是決定他是否愿意為一個創業者投資的首要因素。在他看來,創業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有巨大不確定性,“創始人必須堅韌、務實,遇到困難不服輸,而且要有足夠強大的‘長跑’耐力。”
對于尚未走出校園的大學生創業者,他會從其過往的履歷來作出判斷,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此前做過哪些事情,是不是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等。多次失敗經歷在劉濤看來不是壞事,“關鍵看他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能不能汲取經驗樂觀地站起來。”
韓冰投了不少大學生創業項目,如韓博士少兒科教、溪蘇機器人。這些創業團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對成功有很強的渴望但又穩扎穩打,“執著但不執拗,碰到再大的困難都不等不靠,竭盡所能去克服”。他認為,“只有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才會不服輸、不放棄,通過再學習不斷地試錯與修正,最終走向成功。”
在學霸和學渣之間,投資人往往更傾于向前者。創始人和團隊的學習能力也是判斷其是否值得投資的重要因素。面對履歷簡單的年輕創業者,亮馬投資創始合伙人楊永民會關注其在學校的學習成績,“雖然不能說明一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他的學習和鉆研能力。”他談到社會上對創業者的誤解,比如有人說“你看比爾·蓋茨、喬布斯大學都沒畢業”,事實上他們都是專業領域的頂尖人才,才能在未來引領一個行業的發展。
被稱為“母雞媽媽”的天使投資人張潔笑稱自己喜歡投“江浙滬包郵地區”的創業者。一個簡單的理由是,離自己近一點,關心可以多一點。她愛跟創業者聊天,“真正優秀的創業者,當你每隔兩三個月跟他聊,都能感覺到他的成長。”而一個創始人的成長速度,要匹配團隊和企業的發展速度。
北京創客幫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合伙人陳榮根格外看重創業者是否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因為市場變化太大了,你必須隨著市場改變而改變”。
楊永民見過許多創業團隊,“年輕的團隊難免會有些缺陷,創始人能力不足的地方,可以通過團隊搭配來彌補。”這也是陳榮根判斷一個創業團隊能投獲得投資的標準:有目標高遠、意志堅定的老大,還要有三觀一致、能力互補的團隊。
孵化的過程好比“養小豬”
從南京大學博士畢業后,韓冰進過研究院,做過民營企業總工,也當過創客,最終又回到了高校。他希望通過創業導師兼天使投資人的身份和經驗,幫助更多年輕人邁好創業第一步,也讓一個個科技成果不只在實驗室“沉睡”。
一位知名教授有一項高科技新材料類成果,一直面臨難以實現產業化的困境。韓冰清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高校科研專家往往把技術看得特別重不愿公開技術,企業又擔心風險太大,雙方總是談不攏。”
韓冰分析,投資都追求快進快出,這無可厚非,但這確實造成了很多概念性的東西得到追捧,而對制造業的科技成果轉化不利,“尤其是早期天使和孵化階段,充滿了不確定性,專業性要求高,而且投資額度小,投后管理成本高,所以投資者一般不愿意介入。”
韓冰參與運作了聚焦高科技新材料項目的創投孵化平臺,專門篩選具有重大產業應用前景的世界領先的原創技術,通過資本、團隊及資源整合能力,進行早期孵化,完成此類項目在大的產業資本進入之前的最關鍵也是最難突破的一個環節。這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很有效的方式,因為大多數科研人員不適合經營企業,“他們還是做回自己最擅長的比較好”。
很快,韓冰為那位教授引薦了江蘇建科院作為領投方,還抽調了一名高級管理人才作為該項目的總經理親自操盤,另外又配備了儀器設備等硬件資源。僅僅半年時間,項目就順利落地,2017年7月南京韋爾博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注冊,目前發展勢頭良好。
韓冰把創業孵化的過程形象地比喻成養小豬,“剛出生的豬仔沒人要,因為別人買回去沒辦法養活,但我們投資豬仔廠后,負責把小豬養得可以獨立進食了,可以明確地計算出投入與產出比了,再跟外面的投資方合作或出售,就好辦多了。”
他認為,投資高科技項目與投資一般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的重點有所不同,科技類項目首先看的是未來的產業前景、技術成熟度和技術壁壘,“創業團隊可以利用我們的資源進行重構,可以放在其次的位置”。科技含量高、技術門檻較高的項目,往往更受到投資人的青睞。
切口應“小而美”模式要“簡單粗暴”
從普通大學生的創業項目看,往往難以形成很強的技術壁壘,其視野和對市場的理解也有所欠缺。對此,華嶺資本董事長劉濤建議大學生,“要揚長避短,聚焦細分領域,選擇一些小而美的項目也可以做得很好。”他談到大學生創業者存在眼高手低的通病,“不求大,而要選準。找到合適的點切入,再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商業模式就是,我做了這個東西,能帶來什么價值,誰會為它埋單。”張潔說,很多年輕的創始人起初都想不清楚這個問題,“他們有創意,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但缺乏社會經驗,不懂得與商業社會打交道,經常不按常理出牌。”但她覺得商業模式也是相對容易改變的部分。
挑校園創業項目,張潔堅持兩個原則——有趣和有用。在她看來,有趣是指未來的想象空間很大,比如露營訂購平臺易露營;有用指的是有清晰的商業模式,能夠快速看到真金白銀,比如主推意念賽車的回車科技。
陳榮根用另一種說法來歸納自己的投資視角,即投資未來和投資人性。前者指的是符合未來發展經濟趨勢,不做現在已經很熱的事情,而要考慮三五年以后什么是最賺錢的。后者是指要符合用戶體驗變化以及人的消費習慣的改變,“你的項目是否符合未來人的需求趨勢。”
“商業模式最好簡單粗暴一些,用最快的速度把技術變成現金流。”楊永民希望看到創業項目商業模式的閉環越短越好,把從做業務到盈利中間的很多部分省略掉,“大學生創業目標必須要更明確一點,否則容易走彎路,很可能半路就死掉了。”
90后創業者目的更純粹
十幾年前,剛剛從浙江大學畢業的張潔選擇創業時,還鮮有天使投資人愿意為學生團隊投錢。如今,一個好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可以從張潔那里拿到上百萬元的天使資金,不僅如此,她還會持續不斷地從技術、法律、運營等多方面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華旦天使投的項目中,大學生創業項目占三四成。”
2014年9月,創新創業的東風從夏季達沃斯論壇吹到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年輕人創新創業的熱情和潛能被快速激發出來。眼下的互聯網時代,最為活躍的青年創業者大多是90后,這一代新生創業者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物質條件等,都與從前幾代人有巨大的差異。不少有著十余年創業投資經歷的投資人均有這樣的感受,如果說80后選擇創業,更多是從解決生產問題的實際出發;那么90后的創業初衷則更加純粹,他們在豐裕的物質條件下長大,身上沒有背負更多的生活和經濟的壓力,往往想做就做,創業可能更加遵從內心。
每年要看幾百個創業項目,劉濤注意到,近兩年創業項目的方向有所改變,“以前創業的人少,商業意識也比較淡,大多都是做些小生意。”而現在全社會對創新創業的理解更加深刻,創業的方向也從模式創新類項目逐漸轉向技術驅動類。“原來找項目的時候,沒有投資人,也沒人可咨詢,只能自己埋頭苦干。”劉濤說,現在的創業環境寬松多了,創業者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除了投資機構,學生們還可以從大學和政府等各種創業項目中獲得資金支持和商業輔導。
“越來越多優秀學生愿意創業了。”張潔注意到許多年輕人中的佼佼者加入了創業隊伍。很多人以前的印象中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創業,現在很多創業者本身就是各大名企爭搶的“香餑餑”,其中不少人是拒了國外大公司的offer而選擇創業的。
對比10年前的行業數據,錢更多了、項目更多了、交易也更多了。“過去創業者除了上市這條路沒有其他退出的通道,而現在他們可以去海外、主板、新三板上市,還可以尋求并購,這些對于創業者來說都是利好的。”
從《2017年互聯網創業群體調查報告》中,可見多數創業者對當下創業環境的認可,他們認為“越來越好,比較有利”。但接下來的數字,則與“越來越好”的創業環境并不相稱。“2017年截至9月的創業新增數量不及2015年的1/4”,也就是說,創業圈的熱情正在回落。
韓冰分析,近年來,創業政策越來越務實,創業者對創業的認識也越來越務實。“以前資本追逐的很多概念性的東西,正在逐漸消散,對大多數創業者來說,創業逐漸回歸商業的本質,那就是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為創業團隊和投資者創造價值。”
每年受邀去高校擔任大學生創業大賽評委,總有大學生問張潔,“創業和學業如何平衡?”張潔的建議是,等到畢業時再去做抉擇,因為二者根本無法平衡,“創業就是一種職業生涯的選擇,必須全心全意投入,從一開始就要有責任感。”
“想不明白時就問問自己創業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張潔說,盡管天使投資人會給創業者資金和資源的幫助,但最終決定成敗的是創業者自己,“畢竟只有你自己跳進游泳池里,才能真正學會游泳。”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