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關注的“白血病患兒遭遇廉價國產藥短缺”一事有了最新進展。國家衛計委藥物政策與基本藥物制度司副司長張鋒11月21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必備藥“巰嘌呤片”已于20日恢復供應,由浙江浙北藥業生產的第一批295萬片巰嘌呤已全部完成生產檢驗并做好發貨準備,約可滿足臨床一年用量。各地將抓緊協調組織做好采購配送工作,直接掛網采購,確保供應。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巰嘌呤片”在全國多地形成“藥荒”,一些地方甚至連續5個月出現斷貨。由于藥物奇缺,國產“巰嘌呤片”以前僅40元一瓶,如今被炒到148元還很難買到。
張鋒說,實際上,衛生計生部門近兩年建立的短缺藥品監測網絡此前已監測到巰嘌呤的短缺風險。今年8月份,國家重點監測的139個短缺藥中就有巰嘌呤。國家衛計委同食藥監總局等部門對巰嘌呤的短缺情況立即開展信息核查發現,國內有巰嘌呤原料藥批準文號生產企業3家,但僅1家實際在產;制劑生產企業6家,但僅2家企業近兩年實際在產。2016年下半年,在產的1家企業因原料藥價格上漲過快采購困難停產;2017年上半年,在產的另1家企業因GMP認證停產,導致巰嘌呤出現較大程度供應短缺。
據悉,巰嘌呤每年全國臨床用量約300萬片(總價約300萬元),臨床用量小,利潤不高,生產供應不充分。經國家衛計委、食藥監總局與有關企業會商協調,加快了GMP認證審批程序,促使巰嘌呤盡快恢復生產供應。國家衛計委也已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抓緊協調組織做好巰嘌呤的采購配送工作,減少中間環節,直接掛網采購。
事實上,國產廉價救命藥并非首次出現短缺。近年來,其他廉價救命藥,如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開展心臟外科手術等必須備用的藥品)和青霉胺(緩解罕見疾病“肝豆狀核變性”癥狀)就曾被曝出在多地短缺甚至斷供。今年6月,國家衛計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分級聯動應對機制,實行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分類精準施策。“此次巰嘌呤片出現短缺后能夠迅速恢復市場供應,源于短缺藥品監測網絡的逐步建立完善。”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沒有預警監測,按照藥品生產流通的一般規律,恢復供應還需要半年左右。
目前國家衛計委會同食藥監總局、工信部、國資委等部門,已經監測到130多個短缺藥品,通過市場撮合和加強供需對接、協商調劑等措施解決了其中大部分藥品短缺問題。不過,張鋒表示:“還有一些藥品短缺亟待解決,有27個藥品屬于‘老大難’問題。比如用于麻風病治療的藥品氨苯砜,原料和制劑國內企業已停產多年,目前臨床主要使用慈善捐贈的國外藥品,恢復生產難度大、用時長。”
下一步,國家衛計委將制定發布國家短缺藥品清單管理辦法,并按辦法規定的程序制定發布短缺藥品清單,指導地方建立省級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制度。根據短缺原因、短缺程度、影響范圍等,及時啟動國家或省級應對機制,健全完善短缺藥品信息發布制度。繼續完善短缺藥品的監測預警體系,擴大監測范圍,在目前500多個醫療機構監測哨點基礎上,向生產和流通等重點環節延伸,推動實現短缺藥品信息監測全覆蓋。加快健全價格監測預警體系,加強藥品供應價格變化情況監測,對于價格的確偏低的,引導形成合理供應價格,同時加大對哄抬價格和壟斷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